《史記·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於五十年始來遊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註,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故其註釋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註釋校訂者才有所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有所增加。) 其中包括清代王先謙之《荀子集解》,民國末期梁啟雄之《荀子柬釋》,北京大學《荀子》註釋組《荀子新註》,章詩同之《荀子簡註》等等。現代研究荀學者也有所增加,出現了諸如高正之《〈荀子〉版本源流考》,夏甄陶之《論荀子的哲學思想》,李德永之《荀子》等;其中比較新出者如:儲昭華之《明分之道》等。 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荀子“(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盡管這是對荀子的攻擊,但是從壹方面體現出荀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 下附《荀子》各篇名目:(《荀子》***32篇) 勸學篇第壹 修身篇第二 不茍篇第三 榮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富國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壹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議兵篇第十五 強國篇第十六 天論篇第十七 正論篇第十八 禮論篇第十九 樂論篇第二十 解蔽篇第二壹 正名篇第二二 性惡篇第二三 君子篇第二四 成相篇第二五 賦篇第二六 大略篇第二七 宥坐篇第二八 子道篇第二九 法行篇第三十 哀公篇第三壹 堯問篇第三二
其中,〈性惡篇〉、〈解蔽篇〉、〈天論篇〉、〈正名篇〉、〈勸學篇〉對於了解荀子思想內容來說是比較重要的。而〈賦篇〉也常在中國文學史中被提及,被學者認為是中國辭賦文體的來源之壹。
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性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通過“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在天人關系上,荀子主張“明於天人之分”,認為天有“天職”,人有“人分”,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另外,荀子繼承孔子的地方,還在於他對於禮和師法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