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伸筋草簡介

伸筋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伸筋草的別名 7 來源 8 產地 9 性味歸經 10 功效與主治 11 化學成分 12 伸筋草的藥理作用 13 伸筋草的藥典標準 13.1 品名 13.2 來源 13.3 性狀 13.4 鑒別 13.5 檢查 13.5.1 水分 13.5.2 總灰分 13.6 伸筋草飲片 13.6.1 炮制 13.6.2 鑒別 13.6.3 檢查 13.6.4 性味與歸經 13.6.5 功能與主治 13.6.6 用法與用量 13.6.7 貯藏 13.7 出處 14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伸筋草的方劑 2 用到中藥伸筋草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伸筋草 1 拼音

shēn jīn cǎo

2 英文參考

herba lycopodli [朗道漢英字典]

lycopodii,herba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rba Lycopodii(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on clubmoss herb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伸筋草為中藥名,出《分類草藥性》。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 的幹燥全草[1]。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Herba Lycopodi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mon clubmoss herb(《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伸筋草的別名

寬筋藤、舒筋草、獅子毛草、筋骨草、鳳尾伸筋[2]。

7 來源

伸筋草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Clavatum L.的帶根全草[2]。

伸筋草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 的幹燥全草[1]。

8 產地

伸筋草主產於浙江、湖北等地[2]。

9 性味歸經

伸筋草味苦、辛,性平;入肝、脾、腎經[2]。

10 功效與主治

伸筋草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解毒的功效[2]。

治風濕痹痛,關節酸痛,皮膚不仁,扭傷腫痛,小兒麻痹癥後遺癥:煎服,9~15g[2]。

研末麻油調塗,治帶狀皰疹[2]。

11 化學成分

伸筋草全草含石松堿、伸筋草堿(Clavatine)、伸筋草毒(Clavatoxin)、伸筋草寧堿(Clavolonine)、煙堿等生物堿;石松醇(Lycoclavanol)、石松寧(Lycoclavanin)等三萜類及香草酸、阿魏酸等[2]。

12 藥理作用

石松堿(Lycopodine)及伸筋草堿、伸筋草毒對動物有退熱作用;對平滑肌(小腸及子宮)有興奮作用[2]。

伸筋草提取物能鎮痛、延長小鼠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預防給藥對大鼠實驗性磷沈著病有較好療效[2]。

石松能利尿及增進尿酸的排泄[2]。

石松堿中毒後小鼠會有過度活動、痙攣、麻痹等癥狀[2]。

13 伸筋草的藥典標準 13.1 品名

伸筋草

Shenjincao

LYCOPODII HERBA

13.2 來源

本品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的幹燥全草。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幹。

13.3 性狀

本品匍匐莖呈細圓柱形,略彎曲,長可達2m,直徑1~3mm,其下有黃白色細根;直立莖作二叉狀分枝。葉密生莖上,螺旋狀排列,皺縮彎曲,線形或針形,長3~5mm,黃綠色至淡黃棕色,無毛,先端芒狀,全緣,易碎斷。質柔軟,斷面皮部淺黃色,木部類白色。氣微,味淡。

13.4 鑒別

(1)本品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皮層寬廣,有葉跡維管束散在,表皮下方和中柱外側各有10~20余列厚壁細胞,其間有3~5列細胞壁略增厚;內皮層不明顯。中柱鞘為數列薄壁細胞,木質部束呈不規則的帶狀或分枝狀,韌皮部束交錯其間,有的細胞含黃棕色物。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5ml,浸泡過夜,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伸筋草對照藥材l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壹甲醇(4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5%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3.5 檢查 13.5.1 水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H 第壹法)。

13.5.2 總灰分

不得過6.0%(附錄ⅨK)。

13.6 伸筋草飲片 13.6.1 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切段,幹燥。

本品呈不規則的段,莖呈圓柱形,略彎醢。葉密生莖上,螺旋狀排列,皺縮彎曲,線形或針形,黃綠色至淡黃棕色,先端芒狀,全緣。切面皮部淺黃色,木部類白色。氣微,味淡。

13.6.2 鑒別

(除橫切面外)同藥材。

13.6.3 檢查

同藥材。

13.6.4 性味與歸經

微苦、辛,溫。歸肝、脾、腎經。

13.6.5 功能與主治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用於關節酸痛,屈伸不利。

13.6.6 用法與用量

3~l2g。

13.6.7 貯藏

置幹燥處。

13.7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