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石頭的雅稱有:文石、采石、美石。
1、文石:戰國後期《山海經》提到出產文石的名山有8~9處之多,當時文石是指有美麗紋理石塊,而與今天博山文石含義則不盡相同。
2、采石:《山海經西山經》稱:“采石指彩色者”。民國時,章鴻釗在《石雅》中稱:“采石多以色著,而異乎文石以多紋著者出”。如今,臺灣有稱“采石”,與《山海經》中意思不同,系指色容較寬的奇石。
3、美石:首見於《山海經》之《東山經》雲:“獨山之下多美石”。唐鄭維忠《古石賦》稱:“博望候周遊天下,得美石而獻漢武帝”。蘇軾在《怪石供》中稱:“今齊安後上往往得美石,與玉無辨”。
相關資料:
在對天然形成的觀賞石所取的眾多雅稱中,“奇石”於古籍中使用的頻率很高,而且這個稱呼在賞石界也基本得到認同,東南亞許多國家,如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也多這樣稱呼。
人類對天然形成的觀賞石的認識與研究,發展到今天,總應該對它有壹個總的稱呼。“奇石”作為對天然形成的觀賞石的壹個總的名稱,想來應該是順理成章的。
其實,“怪”、“異”、“奇”這三個字,都有“罕見、特殊”的意思。“供石”、“文石”、“采石”、“美石”、“雅石”等,代表的觀賞面有限。“觀賞石”之稱,其客觀容量還包括工藝石在內。盡管如此,這些在各個時代、各個地域所出現的眾多雅稱,總是從某壹個審美角度出發而命名出來的,因此有它的個性,有時代的、地域的特征,這是誰也替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