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的筆畫:稱橫、橫、撇折、點。
雲(拼音:yún),是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雲氣。本義是指懸浮在空中由大量水滴、冰晶或兼由兩者組成可見的聚合體,後由此引申出盛、多的意義。後又假借為說等義。
字源演變:
象形字。甲骨文造字時描繪其形。上面的橫代表天空,金文中的“雲”下半部分變為向右卷曲。戰國時期進行篆文規範時分為兩字。壹種加形符“雨”作“雲”,從雨從雲,雲兼表聲音,成為形聲字,現又簡化為“雲”;壹種保持原本字形不變。
隸書中沿用了篆書的寫法,將卷曲的雲變為橫平豎直的筆畫。
本義為雲彩。《說文》:“雲,山川氣也。”《詩·小雅·白樺》:“英英白雲,露彼菅茅。”用雲比喻多。又賈宜《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古文中“雲"假借作“曰",《論語·子罕》:“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又假借為“如",作“如此”講,《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雲,又焉用盟。"古時雲字的簡體與繁體各有分工,簡體“雲”只用作假借義;繁體“雲”用作本義。兩者是古今字,在楷書中,又同簡化為雲。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於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雲為雲曰之雲。《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雲。
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雲下,而萬物化。《註》雲:運動貌。
又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雲。《朱傳》雲: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雲之。《註》雲:猶旋。旋歸之也。
又語助。《詩·小雅》伊誰雲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雲於?倉北阪。
又陸佃曰:雲者,有應之言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禦。三雲:叔向不應。
又雲雲:眾語也。《前漢·汲黯傳》上曰,吾欲雲雲。《註》猶言如此如此也。
又雲雲:山名。《前漢·郊祀誌》封大山禪雲雲:《註》雲雲:太山下小山。
又雲為。《易·系辭》變化雲為。
又姓。漢雲敞。
又與蕓同。《莊子·在宥篇》萬物雲雲。《註》盛貌。老子作蕓蕓。
又紛雲:興作貌。《呂覽·圜道篇》雲氣西行雲雲然。《前漢·司馬相如傳》威武紛雲。俗作紜。
又《韻補》葉於先切,言也。《韓愈·剝啄行》我謝再拜,汝無復雲。往追不及,來可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