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印刷的發展簡史(關於印刷)?

印刷的發展簡史(關於印刷)?

印刷業的發展簡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而中國的印刷術,不是由某人獨力發明,也不是在某壹年代突然發明的;而是千百位先賢智慧的結晶,數千年經驗的累積,逐漸綜合演進發展的集體創作。

中國的印刷術,導源極早;自新石器時代的印文陶、斑文布,商周的甲骨文、鐘鼎文、璽印封泥,秦代的石刻碑文、模印傳瓦,漢代的石經、到東晉的木板雕印符咒,皆為其先期的歷程。古代印璽,用於印布、印帛、印木、印陶、印泥,皆印刷術之先河。

印字之主要意義有二:壹是印章,壹是印刷。中國在周代,用印章已多,至秦漢,廣及民間。印章印於紙上,便與雕版印刷之作業過程相同。人類文化,乃先有圖畫,後有文字。印刷的發展,是先印圖畫,後印文字。圖畫印刷,其內容由簡而繁;文字印刷,其字數由少而多。進而文字與圖畫混合印刷,形成了我中國的印刷文化。

漢代印章制度普及於民間。佛教徒及道教徒仿印章之法,刻印佛像與符咒。漢和帝元興元年,宦官中常侍蔡倫,利用樹皮、麻頭、魚網、破布,發明造紙新方法,對印刷術之推廣,居功至偉。漢靈帝時,發明拓印之法。

梁武帝曾在其父蕭順之墓前立表,石刻「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字,是與印章壹樣的左反書刻法。唐初貞觀十年,印行「女則」十篇,是為雕版印書之始,可惜無實物可證。現存的最早雕版印刷書籍,是在韓國發現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據考證,約雕印於唐武則天長安四年至玄宗天寶十年間,比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由王玠刻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早壹百多年。宋仁宗時,畢升首創膠泥瓦活字版印刷法。

南宋紹興年間,政府用銅版印刷鈔票「會子」。在「會子」以前的鈔票「交子」、「錢引」、「關子」,也是印刷品。中國發明的印刷術經宋朝時蒙古人西征,元朝馬可孛羅東遊中國與明朝鄭和下西洋,先後傳入西方。

元朝王楨設計木刻活字,並創韻輪字盤檢字排版法印書。到了十五世紀初,朝鮮(今韓國)創用銅質活字,刊印「大學衍義」、「詳定禮文」及「十八史略」等書,是為最古之金屬活字版印刷品。西方印刷術的發展可追溯到十四世紀時,歐洲開始用雕板印刷,著名之板印古籍為「貧民聖經」及「聖克利斯多福圖」等。明英宗時,德國人顧登堡和荷蘭人柯斯特創合金活字版。

後於清嘉慶年問傳入中國。壹四六O年,意大利人菲尼格拉創雕刻凹版印刷法。後於清光緒年間傳入中國。十八世紀未,奧國人塞納菲雨德創石版印刷術,即現在的平版印刷術。後於清道光十壹年傳入中國。

臺灣地區的印刷業,往臺灣光愎初期,僅有小型印刷廠壹百八十家,而且絕大多數是活字凸版印刷;平版方面,最多也只能印刷套色的線條印件。由於民國四十二年的美援貸款更新印刷設備,又因民國五十七年起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大量印制彩色教科書,使印刷業欣欣向榮,不僅新廠紛紛成立、產量大增、品質提高,而且由單色印刷進入了平版彩色印刷的時代。

目前印刷工廠巳超過七千八百家。其中臺灣省占百分之五十八點七八,臺北市占百分之三十六點二八,高雄市占百分之四點九四。民國六十二年前後,中小學教科書之印制,占印刷業生產能量之百分之二十。目前教科書及習作,每年產量將近壹億冊,印數較二十年前又大為增加,惟教科書之印制,僅占印刷業生產能量之百分之四點五。直言之,由於設備的擴充和自動化,印刷生產能量大為提高。

印刷產品類別比率,約可分為二大類:(1)政府機關的印件,包括教科書在內,約占百分之二十。(2)文化出版書刊,包括書籍、雜誌及兒童讀物,約占百分之三十。(3)工商業印刷品,包括電路板、紡織品、建材、貼紙、玻璃、陶瓷及宣傳品、外銷包裝材料等,約估百分之五十。臺灣區的印刷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廠為家族化組織,優點是全家同甘***苦,為巳定目標努力,極容易達成良好的業績,但缺乏整體性的經營管理制度,現在正進行調整,以期轉型升級。由於印刷技術日新月異,印刷相關的各項制造,遂逐漸分離為專業化的單獨作業。目前可分為: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網版印刷、特殊印刷、照相分色(電子分色)、制版、裝訂、上光、制盒,及其他特殊加工行業,業別分類雖細,但各業間均唇齒相依,相輔相成。大型工廠,多采綜合性壹貫作業生產。而網版印刷在配合工業生產需要之下,十年以來,成長甚烏快速,是為壹枝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