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編寫的人不同:《永樂大典》是大明永樂年間由皇帝朱棣先後命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的壹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超級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
2、規模不同:《四庫全書》規模是《永樂大典》的3.5倍。
3、內容不同:《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蔔,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擴展資料
1、《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壹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余卷且散落於世界。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壹個重要符號。
2、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
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百度百科-四庫全書
百度百科-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