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史記和司馬遷的信息

關於史記和司馬遷的信息

(1)關於歷史記錄的信息如下:

1,史記介紹:

原名《太史公書》,後被稱為《史記》,是我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壹部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經典著作之壹,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起初,史籍沒有固定的稱謂,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公基、太史公傳,但也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古。起初,史籍沒有固定的稱謂,有的叫“太史公書”,有的叫“太史公公基”。直到三國時期,這本書才被明確稱為《史記》。司馬遷的《史記》在漢魏時期是被禁止的,官員和百姓都不允許隨意翻閱,就連王侯將相也沒有這個權利。而且《孝經》、《孝經列傳》等10篇被從史記中刪除,其他許多篇章被篡改。今天版本的《史記》與司馬遷的原著大相徑庭。漢明帝、魏明帝、曹睿和其他君主都批評司馬遷誹謗漢武帝。比如班固在他的《經典引證》壹書中說,永平十七年的某壹天,漢明帝在雲龍門召見他、傅毅、賈逵、杜舉、占隴、Xi孟,派太監拿司馬遷的《秦始皇傳》,問他們司馬遷的史論有沒有錯?班固指出,司馬遷引用賈誼的《論秦》:“假設子嬰有之。

2.歷史記錄的內容:

十表(大事年表);

八書(記載各種法規、記載禮制、音樂、性情、歷法、天文、禪定、水利、財用)對後世影響很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列為前“四史”之首,與《子同治鑒》齊名,因此,司馬遷被後佛稱為“史謙”、“史聖”。他們與司馬光壹起被稱為“歷史上的二司馬”,與司馬相如壹起被稱為“西漢二司馬”。

十二列傳(皇帝生平事跡記錄);

三十世家(記得諸侯國和漢朝王公貴族的興衰);

七十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主要講人和大臣,最後壹篇是序言);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十篇。《三國誌》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列傳》、《武帝列傳》、《禮記》、《樂書》、《法紀》、《漢以來將軍列傳》、《日人列傳》、《三王世家列傳》、《王八列傳》、《福晉列傳》。大多數後人不同意張炎的說法,但《史記》的不完整性是毋庸置疑的。今天的《史記》也是130篇,有幾章明顯不是司馬遷寫的。《史記》是漢代醫生楚·孫紹成帝時寫的,而《史記》中的“楚嶽先生”是他的補充。《史記》的材料範圍很廣,分別取自間諜、五帝間諜、尚書、季芹、牧民、高山、騎馬、輕重、九夫、晏子春秋、司馬兵法、春秋間諜等。當時的《世本》、《國語》、《國策》、《季芹》、《楚漢春秋》、《百家爭鳴》等國家文獻檔案,以及田野調查獲得的材料,都是司馬遷撰寫《史記》的重要素材來源。尤為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篩選,剔除了壹些廢話。對於壹些無法澄清的問題,我們要麽采取懷疑的態度,要麽記錄各種意見。由於《史記》取材廣泛,編撰歷史態度認真,所以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它與《資同治鑒》(司馬光)並稱為“歷史的雙璧”。

由於時代的局限,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壹些缺點和不足。比如有“天命”的神秘思想,有災難,有歷史循環論。《六國年表序》在討論秦國並入天下的原因時指出,這是“天助”的結果。在《天官書》中,描寫各種特殊的自然現象時,往往與人事聯系在壹起,表現出更多的災難神秘思想。這些都說明《史記》在“研究天人關系”的時候,並沒有完全擺脫“天人相聯”的神學思想的影響。

3.編纂歷史記錄的過程:

首先,繼承我父親的遺產

司馬之輩是太師。為了繼承孔子的《春秋》精神,對前代的歷史進行了整理和論述。《隋書經籍誌》說:“譚依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撰《春秋》之後的歷史事件。元豐元年,漢武帝舉行了封禪儀式。司馬談作為壹個官員,錯過了參與當代大事的機會,導致他終身遺憾,憤而死去。臨死前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日子由千歲統壹,泰山封侯,我不能效仿。這是我的命運!等我死了,妳會老得忘記我想寫什麽……”司馬遷答道:“我小子不敏感,請妳去了解壹下老祖宗的舊聞。”可見司馬遷是按照父親的遺願完成歷史工作的。

《史記》中《關禪經》是其八經之壹,也可見其先父之意。

第二,繼承《春秋》精神

司馬遷為了繼承孔子編纂《春秋》的思想,在《太史公序》中說:“先人說:‘周公五百歲死,始有孔子。至於孔子死後五百年,有無可能繼春秋及此詩書之際,引明而傳之?”我是認真的!我是認真的!妳怎麽敢讓步,小子?“這是在暗示它有明確的道德觀,顯示了仁人誌士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是在魯哀公獲得的那壹年。此後再無完整的歷史記載。司馬遷遵循《春秋》,在漢武帝開國大典元年寫下了《史記》。

但司馬遷對《春秋》的繼承,不僅僅是形式上繼承周公以來的正統,更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序》中說:“《春秋·明史·王之道》,分清人事之紀,不要疑神疑鬼,明辨是非,猶豫不決,善惡分明,善惡分明,生死存亡。”沒有什麽比亂世撥亂反正更接近《春秋》了。

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意”和“春秋筆法”的興趣由來已久。他想繼承孔子的真諦和春秋時期的褒貶精神,寫史書。

第三,肩負起歷史學家的責任

司馬談本有整理前代歷史的打算,可惜,憤然而死。臨死前告訴司馬遷“自授後史記已釋”。今天漢朝盛世,賢良忠義之士多。“司馬遷作為壹個太史公,有完成前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序》中也指出了自己作為太史公的職責,說:“試圖掌其官,廢聖人之德,毀英雄、世家、名醫之言,贊祖宗之言,是大罪。”因此,司馬遷決心寫史記,秉承的是“講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

在《保人舒安》中,也揭示了寫《史記》的目的。他說,“每壹百三十篇也要借鑒古今之變,成為壹家之言。”可見他既要盡到太史令的責任,也要盡到歷史學家的本分。

4、風格介紹:

全書130卷,包括傳記12篇,表10張,書8本,史書30篇。

施奇

家,傳記七十篇,約52.65萬字。其中,傳記和傳記是主體。

《紀》是書的大綱,按年月時間記載皇帝的言行;

“表”用表列出世系、人物、歷史事件;

《書》記述了制度的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軍法、社會經濟、河流地理等方面;

“世家”描寫諸侯封國的歷史遺跡和特別重要人物的事跡;

《列傳》是除帝王將相以外的其他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②司馬遷的簡介如下:

1,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約公元前87年),夏陽(今陜西韓城)、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早年從董仲舒那裏學《春秋》,從孔安國那裏學《尚書》。《漢書·藝文誌》中記載的司馬遷賦有八篇。《隋書經濟誌》有壹卷司馬遷的藏書。

他的父親司馬談是壹位大學者,學了很多東西。他曾是“唐都秀才,易學楊鶴,又學黃自”。早年,司馬遷在家鄉過著貧困的生活。65,438+00歲開始看古籍,讀書很努力。遇到難題,司馬遷總是反復思考,直到想明白為止。20歲時,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周遊列國。後來,他回到長安,當了壹名醫生。他和漢武帝壹起進行了幾次航行,參觀了許多地方。35歲時,漢武帝派他到雲南、四川、貴州。他了解了那裏壹些少數民族的習俗。其父司馬談死後,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位為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和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壹起制作了《太初歷》。同年,我開始編纂史籍。田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攻打匈奴,戰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袒護李陵,得罪漢武帝。他被逮捕並被判處監禁。“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有別。”(《寶仁舒安》)他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完成了史記,留給了後人,忍辱負重地忍受著腐敗。公元前96年(太史元年),被赦免出獄,下了書面命令,掌握了皇帝的機密文件。他發憤著書,終於在55歲時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

2.生命年表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10歲,在夏陽工作。太史公序:“十歲背古文。”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11歲。竇太後死後,漢武帝廢黜黃老之言,開始尊儒。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12歲。是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曾在夏陽和長安求學。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19歲,由夏陽遷至長安。學孔安國的《尚書》,學董仲舒的《春秋》。孔安國擔任助理。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歲,開始出國旅行。回到長安後,成為漢武帝的侍郎,跟隨漢武帝到平涼、崆峒,並擔任出使巴蜀的使臣。

元豐元年(公元前110),我36歲。漢武帝封泰山,司馬談病逝於洛陽。司馬遷去泰山參加禪修。

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38歲,為官衙吏。他壹邊整理史料,壹邊參與歷法修訂。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歲,完成《太初歷》,編纂《史記》。

田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47歲,攻打匈奴,騎校尉李陵投降。司馬遷為他辯護,鋃鐺入獄。(大約壹半的《史記》是在他入獄期間完成的。)

太史元年(公元前96年),漢武帝50歲,改袁為大赦。司馬遷出獄後當了秘書。

鄭和二年(公元前91),55歲,完成《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