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艾灸穴位圖的由來

艾灸穴位圖的由來

艾灸起源於人們知道用火之後。火的發明和使用,使人們認識到熏或燒的部位可以減輕或治愈某些疼痛,於是采用火燒的方法來治療某些疾病,於是就產生了艾灸。溫灸盒和溫灸管是臨床常用的。施灸時,將艾條或混有藥物的艾條放入溫灸器的小管中。點燃後,將溫灸器蓋扣好,放入俞穴灸區進行熨灸,直至灸區皮膚紅潤,具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是什麽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無從考證。但是可以肯定的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艾灸就已經非常流行了,所以艾灸應該出現的更早。目前,艾灸治療的醫療記錄並沒有記載在醫學書籍中,而是記載在史書《左傳》中。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得了壹場大病,請當時的名醫秦大夫慢慢治療。大夫慢慢檢查了金的病情後,說:“這病不能做,痰上膏下不能攻。如果達不到,藥也治不好。”晉代杜預評“攻”指灸,“達”指針。這段話的意思是,醫生認為金的病是治不好的,因為病位在“胃之上,膏之下”,艾灸、針灸、吃藥都治不好。這也是“絕癥”這個成語的由來。雖然醫療並沒有治好荊的病,但我們可以看到,艾灸是戰國時期壹種重要的醫療手段。

此前認為艾灸在醫學專著中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但隨著考古發現,對艾灸的認識也在不斷修正。1973年,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掘,是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三部有關經絡灸法的帛書,是《內經》之前的珍貴醫學文獻,對中醫灸法的認識大大推進。通過這三部殘缺的文本,我們仍然可以窺見古代先民用火治病的由來、方法和應用。

艾灸是中國最古老的醫療技術之壹,屬於中醫外治法。溫灸養生是用百草之王艾草制成的特殊艾條。點燃後置於溫灸器中,繞經絡或患處滾動,幫助人體充分溫暖經絡,補充元氣,調和氣血,滋潤面色,煥發健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