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編者近期實地考察,廣富林遺址公園目前還在建設中,未完全對外開放,除了下文要詳細介紹的知也禪寺、名人墓和音樂噴泉外,在建的遺址公園重要組成部分還包括:博物館如明代高房、堯舜禹館,交流中心,藏書閣,富林塔,藝術展示區,演藝中心以及周邊商業圈,如禪茶館、富林面館、城市咖啡及其他公***服務基礎設施等,集文化傳播和娛樂體驗於壹體,是古代文明和現代設施的完美結合,園中各式各樣的建築風格也令人目不暇接,園林般布景的公園恢弘大氣又不失清新婉約,讓人完全置身於廣富林文化氣息中,預示了廣富林遺址公園未來的成功。 知也禪寺由來已久,據《方松街道誌》第二十九章民間傳說記載:相傳唐代晚期,有壹天,壹位叫“大致”的高僧從洛陽雲遊至此,被眼前松江九峰環翠的美景深深吸引,便發願在此建寺、弘揚佛法、普渡蕓蕓眾生。於是,他四處化緣。經過十年化緣,終得巨資,在四面環水的高亢廣富林之地建起壹座宏偉的大殿,即知也禪寺。
編者實地考察時,親眼目睹了知也禪寺香火鼎盛,前來朝拜的信眾絡繹不絕,寺中大雄寶殿恢弘雄偉,佛像威嚴肅穆,文殊菩薩廟更是考生必拜之地,吸引大批考生前來上香,方丈和寺中僧侶知佛靜修,營造壹番平靜安詳的氛圍。內觀閣、方丈室、五觀堂等廳室盡顯佛家氣度,“知恩壹日禪”活動的開展也有效地加大了知也禪寺在松江乃至上海的知名度。 廣富林地塊的另壹處文物古跡是村東首的晚明著名的文學家、詩人,陳子龍墓。1987年9月,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介紹
陳子龍(1608—1647),字臥子,號大樽,別號穎川明逸、於陵孟公,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因其田產學籍在青浦縣,因此也被壹些後代學者稱為松江府青浦縣人。崇禎十年中進士,初任紹興推官,因功擢兵科給事中。曾參加“復社”,又與夏允彜、徐孚遠等人***同組建“幾社”,為幾社領袖,與夏允彜壹起被世人並稱為“陳夏”。張溥病逝後,陳子龍成為復社後期***戴的精神領袖,但因忙於公務,已基本不參與復社的團體活動。
復社與幾社既是文學團體,又是政治性團體,均旨在以復興絕學相期逸,以文章氣節相砥礪,團結了大批愛國知識分子。當時稱文章者,必稱兩社;稱兩社者必稱雲間;稱雲間者,首推陳、夏。
陳子龍生平著作甚豐,所編卷帙浩瀚。明代崇禎十壹年,丁憂在家的陳子龍與松江幾社諸子編輯《皇明經世文編》508卷,任職浙江紹興期間,又與李雯、宋徵輿壹起編選《皇明詩選》。現代,由華東師大出版社輯印《陳子龍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輯印《陳子龍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陳子龍全集》。
陳子龍是明代文壇重要的作家,也是明末詩詞文多領域的領袖人物,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成就,詩、詞、散文、駢文都卓然自成壹家。陳子龍的詩,大多剛勁雄渾,沈郁頓挫,又有壹部分詩歌瑰麗華美,別具風格,壹些代表作熔鑄了沈郁與瑰麗兩種風格,高華雄渾,直追唐人,為雲間派首席,影響深遠。近代“南社”領袖詩人柳亞子就自謂私淑雲間派。陳子龍的詞,婉麗精工,蘊藉極深,扭轉了元明兩代詞壇不斷衰敗的趨勢,獲得很大成就,被公認為明代詞人之冠,同時拉開了清詞中興的帷幕。陳子龍的散文尤其是奏疏、策、論也很出色,吳偉業稱其“論策視二蘇”。陳子龍的駢文(四六文)與賦雖有不少擬古之作,但是也有壹些佳構,吳偉業稱其“四六跨徐(陵)、庾(信)”。
明亡後,兩社傑出之士,相繼蹈義成仁,好友夏允彜就是其中之壹。1645年秋,允彜投水赴難,陳子龍得悉後,痛哭悲悼。此後,陳子龍繼續堅持抗清,出家為僧,法名衷信,以僧裝為掩護,四處聯絡,積極組集義兵,抗擊清軍。清順治四年(1647)清明,陳子龍參加夏允彜葬禮,作《會葬夏瑗公》詩二首,有“驚濤不盡鴟夷血,痛哭空留賈傅書”之句。接著,陳子龍意圖進壹步堅定清松江提督吳勝兆反正之決心並為其聯系舟山水師,試圖會合兩股力量攻擊南京壹帶的清軍,光復江南。事情泄露後被捕,面對清官員審判,陳子龍拒絕下跪,拒絕招供同謀,清官員決定將其押往南京,讓洪承疇親自審訊。五月十三日,清軍押他前往南京的途中,陳子龍乘看守人不備,投身雲間第壹橋下古浦塘,迅速被激流卷走,英勇就義,年僅40歲。清軍讓人撈出其遺體,斬頭戮屍,將其首級掛在船頭的虎頭牌上。陳子龍弟子王澐聞聽噩耗之後,冒險與陳子龍另壹弟子徐桓鑒以及陳子龍生前轎夫吳酉壹起找到其遺體,幾經輾轉,後歸葬於廣富林村陳氏祖塋。
後人敬仰
清代乾隆四十壹年(1776),清朝廷表彰明朝烈士,追謚陳子龍為“忠裕”。乾隆五十三年(1788)立“墓田碑”碑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建碑亭。清代後期,太平軍進攻上海,祠堂被毀。以後,陳墓因年久失修,斷碑蔓草,壹丘荒冢。青浦縣令陳其元捐俸集資,整修陳墓與重建祠宇。1949年,修復陳子龍墓。1954年,重修碑亭。十年動亂期間,陳子龍墓碑被摧折,198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修葺。1990年,又在墓地入口增建壹段墓道和單門牌坊。2010年左右,修築圍墻,並在石牌坊上安裝木柵門,使陳子龍墓得到更好的保護。
修復後的陳子墓,墓地1300余平方米。松柏環繞,郁郁蔥蔥;碑亭墓室,莊嚴肅穆。入口處辟有3米寬甬道,石牌坊作墓門,高6.7米,牌坊正中由著名書法家李壹氓書“明陳子龍墓”。過牌坊甬道,緩步三級,為小平臺,北側新建3.3米高、2.7米闊的碑墻,嵌有著名書法家、學者顧廷龍先生撰書的《陳子龍事略》石四方,陳子龍畫象石壹方,古樸端莊。過小平臺,再步四級,為墓前大平臺。墓室為三穴磚砌券頂,坐東向西。墓室前矗立著清代乾隆五十壹年(1786)為陳子龍墓立的原墓碑,高2米;平臺南側,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墓田碑”原碑石,記有墓田493畝,為歷史憑證。離墓室10米處,是按乾隆五十九年(1794)所建碑亭原貌而重建的碑亭,平面方形歇山頂,磚木結構,仿制石柱,方磚鋪地,名“沅江亭”。亭名取之於陳子龍《會葬夏瑗公》詩“華獄暮雲來大鳥,沅江春草媵文魚”之句,以紀念陳子龍赴水死難和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此部分為體現上海之根——廣富林遺址的古色古韻,以虛實隱顯的多變水型構成整體水景的節奏韻律,創造藝術性、生態型、和諧型的智性空間;創造詩意的自然,神韻的自然,天人和諧的文化生態空間;以律動的光暈變切,音樂的空靈充分顯示本地的時代風貌,為廣大市民營造壹處休閑娛樂,修身養性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