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蜀王本紀》:“宣帝地節(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始利用鹽池取鹽。王廙(yì)《洛都賦》:“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劉楨《魯都賦》:“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
初期鹽的制作,直接安爐竈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於是,從鹽壹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在周朝時,掌鹽政之官叫“鹽人”。《周禮·天官·鹽人》記述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祭祀要用苦鹽、散鹽,待客要用形鹽,大王的膳饈要用飴鹽。漢武帝始設立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產私營。《史記·平準書》中記載,當時誰敢私自制鹽,就施以把左腳趾割掉的刑罰。晉代時,私煮鹽者百姓判四年刑,官吏判兩年。立鹽法後,市民食鹽是有規定的。《管子》:“凡食鹽之數,壹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食鹽圖片(9張)
古時鹽的種類繁多,從顏色上分就有:絳雪、桃花、青、紫、白等等。從出處分為:海鹽取海鹵煎煉而成,井鹽取井鹵煎煉而成,鹼鹽是刮取鹼土煎煉而成,池鹽出自池鹵風幹,崖鹽生於土崖之間。海鹽、井鹽、鹼鹽三者出於人,池鹽、崖鹽二者出於天。《明史》記有:“解州之鹽風水所結,寧夏之鹽刮地得之,淮、浙之鹽熬波,川、滇之鹽汲井,閩、粵之鹽積鹵,淮南之鹽煎,淮北之鹽曬,山東之鹽有煎有曬,此其大較也。”南朝陶弘景《名醫別錄》記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鹽池、梁益鹽井、西羌山鹽、胡中樹鹽,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
秦漢時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壹帶。因黃河流經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卻在黃河以東食鹽,故這塊地方古代稱為河東。古人從河東鹽池中引水至旁邊的耕地,每當仲夏時節,遇到刮大南風時,壹天壹夜耕地中就長滿了鹽花,當地人把這叫“種鹽”,鹽的品質非常好。《呂氏春秋·本味篇》:“和之美者,陽樸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鳣(zhān)鮪(wěi)之醢(hǎi),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澤之卵。”意思就是說最好的調料是四川陽樸的姜、湖南桂陽招搖山的桂、廣西越駱國的竹筍、用鱘鰉魚肉制成的醬、山西的河東鹽、宰揭山顏色如玉的甘露、西方大澤裏的魚子醬。
春秋戰國時,有鹽,國就富。《漢書》:“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齊國管仲也設鹽官專煮鹽,以漁鹽之利而興國。中國第壹個鹽商是春秋時魯人猗頓,舊有“陶朱、猗頓之富”之說,陶朱是指範蠡。範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後,因為認為越王為人不可***安樂,因此棄官到山東定陶縣稱“陶朱公”,經商致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孫經營繁息,遂至巨萬。”猗頓則到春秋時的郇國。郇國漢屬河東郡,今屬山西。猗頓在郇國經營河東鹽十年,亦成為豪富。
古代鹽商壹般都具壟斷特權,所以鹽商十有八九都發了大財。明清兩代,江南揚州壹帶的鹽商之奢靡達到頂峰。據《清稗類鈔》記:“有欲以萬金壹時費去者,使門下客以金盡買金箔,載至鎮江金山寺塔上,向風揚之,頃刻而散,沿緣草樹間,不可復收。又有以三千金尺買蘇州不倒翁,傾於水中,水道為之寒者。”有喜歡漂亮貌美的,從看門人壹直到女廚工,都選用二八佳麗清秀之輩。有反過來喜歡貌醜的,奴仆為錄用,不惜毀其容,用醬敷之,在太陽下曝曬。
烹飪調味,離不了鹽。但古人認為,“喜鹹人必膚黑血病,多食則肺凝而變色”。《調鼎集》說:“凡鹽入菜,須化水澄去渾腳,既無鹽塊,亦無渣滓。”做菜時候,要註意壹切作料先下,最後下鹽方好。“若下鹽太早,物不能爛。”
中國古人調味,先要用鹽和梅,故《尚書》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五味之中,鹹為首,所以鹽在調味品中也列為第壹。今中國人食用之鹽,沿海多用海鹽,西北多用池鹽,西南多用井鹽。海鹽中,淮鹽為上;池鹽中,乃河東鹽居首;井鹽中,自貢鹽最好。
總之,鹽作為調味品,不僅是人生理的需要,也是烹調過程中調味的需要。鹽的性味功能決定了它無論於人體還是於調味都起著酸、苦、甘、辛任何其它"味"不可替代的作用,無愧為是"百味之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