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甘肅出土兩塊千年丸墨,見證墨,從中原傳向西域之路

甘肅出土兩塊千年丸墨,見證墨,從中原傳向西域之路

甘肅武威磨嘴子,兩千年前,最早的漢墨孑遺 如今的書家,多不重視墨!何故?皆因墨來之容易。壹瓶三十元的墨汁,就可盡情揮灑數紙。在古代,墨不易得。好墨,更是寸墨寸金。 如此來看,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漢代丸墨,其價值就無法估量了!它是現存最古老的墨之壹,是漢墨孑遺。為我們揭開了漢代的制墨工藝。 1.先民最早掌握色彩 對色彩的使用,標誌著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了壹個比較高的階段。先民們較早掌握的兩種色彩,要算黑色和紅色。這壹點,從距今八千年前後,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上能看到。 先民們繪制彩陶圖案的色彩,多用紅黑兩色。這兩種色彩,也是先民最容易獲得的顏色。 黑色源自於炭黑,可以是燒黑樹枝,可以是燒火熏出來黑色。故此,在小篆中黑色字形,上面是古「 ”囪”字,即煙囪;下面是「 ”炎”(火)字,表示焚燒出煙之盛,合起來表示煙火熏黑之意。東漢許慎《說文》中說:黑,火所熏之色也。 紅色的來源又有所不同,似乎比黑色的來源更多壹點。紅色可以是紅色砂巖,也可紅土,也可以是血,人血或者動物的血等等。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先民們對紅黑兩色掌握,也從簡單,容易獲得的物質,逐漸固定到礦物中,其中黑色來自天然石墨,紅色來自丹砂,丹砂也叫朱砂。 先民們用紅黑兩色,在彩陶上繪制出精美的圖案,表達著他們審美,記述他們收獲,展現他們的崇拜。可以這樣說,對於黑色使用,至少已經延續了八千年之久。 2.殷商時期出現墨 那麽,墨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呢? 墨,由來已久。上古寫字多用竹挺點漆而書。但在殷商時就有墨了。春秋戰國,大篆流行,墨使用範圍逐步擴大,有關墨的詞語也多了。不過依舊是石墨磨而書之。石墨,其實是指畫眉石。到秦漢之際,墨才漸漸出現。 現存最早的墨,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出土於湖北雲夢睡虎4號秦墓。這是壹塊圓柱狀的墨,直徑1.2厘米,高1.2厘米。研究者認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人工松煙墨。 從這個墨的形狀看,當時墨已經能夠大量生產了。 在秦漢時期,墨的加工成型,還沒有采用模型,而是采用了後世制作中藥丸的方法,加工成丸。古籍中多有丸墨,墨丸之類的詞句出現。究其原因,當時墨的顆粒比較粗,似乎摻入的膠也不好,比較松散。到了東漢時期,墨的加工工藝有了突破,逐漸出現了用模具壓制的墨錠。 3.武威出土的漢墨 甘肅境內出土過多枚丸墨。尤其以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的漢代丸墨最有代表性。 這塊丸墨,高4.5厘米,底徑2.8厘米。算是漢墨的孑遺。略近圓柱體,頂部漸收分為圓弧,底平,似細壹點的小饅頭,壹頭大,壹頭小,有磨用過的痕跡。顯然,人們用捏著大頭,用小頭研磨。墨色烏黑透亮。漢墨的基本原料壹般采用松煙或桐油煙,故而墨性濃黑光潔,是現存最早的塊狀合成墨之壹,為漢墨中所罕見。為認識墨的源流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漢代的制墨,比先秦時期,有非常大的飛躍。也是壹個轉折時期,在此之前,墨的主要來源是石墨。這時,制墨的主要原材料,逐漸轉向松樹,也就今天人們所說的松煙墨。不過,石墨也延續了非常長的壹段時間,到了漢末,曹操修築銅雀臺中還藏有大量石墨。 西漢時期,陜西千陽的制墨已經名重壹時,為漢王朝辦公墨的主要產地。當時,「 ”尚書令、仆、丞、郎,月賜隃糜大墨壹枚,小墨壹枚” 隃糜即今陜西千陽。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人們講究百裏不販運,從考古資料來看,陜西、甘肅、河南、山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等地均出土過墨。可見,各地都能生產墨。 武威磨嘴子出的漢墨,有可能就是武威當地生產的,而且也形成壹定規模的墨丸銷售市場。《漢書》中提到,當時有人,拿著公款去購買時令水果,誰知他卻購買了墨。可見,墨的制作銷售,基本上在市場中普及了。 4.漢墨從中原傳向西域 東漢中期以後,墨的制作逐漸采用了模具。 三國魏晉時,皇象論墨,已有多膠黝黑的說法,魏有韋誕, 晉有張金, 均以制墨著名於當時。衛夫人《筆陣圖》曰:「 ”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膠,十年已上強如石者為之。”墨丸造型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螺子墨。唐時,祖敏以制墨而聞名。至南唐, 李廷珪父子制墨,墨錠大成。宋時出現了香料金箔入墨。此時,墨已至盡善盡美境地。以後,制墨名家不斷,元有十余人,明有百余人。 甘肅酒泉的魏晉時期的墓葬中,也出土過墨。有人記述:「 ”西域僧書,言彼國無硯、筆、紙,但有好墨……人們認為,墨逐漸從中原地帶向西傳播。 有墨,就有收藏。老墨,研後而寫,墨色光亮,陽光照下,泛紫色。宋代司馬光無所嗜好,獨蓄墨數百兩,好之成癖。可惜,不知他藏墨的最後歸宿了。老墨價格也不低,1930年前後,用漆盒裝的康熙吳守默玉堂墨,八錠,價值八百大洋。便宜的康熙曹素功千秋光墨壹盒也要四百元。 5.墨書寫的漢簡寸土不丟 武威是河西走廊東端重鎮。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春,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長途奔襲河西走廊渾邪王和休屠王,漢軍「 ”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捷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天,漢武帝又命霍去病與合騎侯公孫敖乘勝從北地郡再次出兵河西,此次「 ”捷首虜三萬二百,獲五王、王母、單於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這壹戰役,匈奴徹底退出河西地區的關鍵。 西漢踞有河西之後,打通了連接西域的絲綢之路,隔絕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絡,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 漢王朝為控制西域,守衛河西走廊,在這裏修築了規模宏大的漢長城。河西走廊的漢長城東起令居,西達鹽澤(今新疆羅布泊),北到居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形成了釘子形的防禦體系。 為守衛河西走廊,漢武帝下令大量移民實邊,移民的主要是「 ”或以關東下貧,或以抱怨過當……”據記載,西漢 *** ,先後五次大規模移民河西走廊,到西漢末年,在河西走廊的徙民和戍卒數量猛增到50萬。 大批戍邊將士,生活在這塊地方,紮根落戶,成為河西走廊的開發者和守衛者 。們留下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展現著大漢王朝崛起時張力。 武威磨嘴子漢墓群位於武威南15公裏的祁連山下,雜木河西岸。這是壹處高處河岸的黃土地臺,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這裏先後多次發現漢墓,出土了陶器、木器、漆器、銅器、鐵器、簡牘、鳩杖等等。這些器物見證了漢代,河西走廊戍邊將士們的生活。 墨,從土,從黑。土不可丟。據說,張大帥曾給壹東洋人,題字,最後落款「 ”張作霖手黑”。別人說寫錯了。大帥卻言,這叫寸土不可丟。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的隨葬丸墨,就是當時戍邊將士,書寫公文,家書所用的殘墨。也是那個年代,大漢王朝開疆拓土,昂揚向上的見證。 ?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註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謝絕轉載, 盜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