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經》中,“六”被定義為陰數,“九”被定義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合陽,兩重,故稱重陽,亦稱重陽。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魏晉以來,重陽節的氣氛日益濃郁,歷代文人都有吟誦。到了唐代,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壹直沿襲至今。
將農歷1989的9月9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節日的起源
壹個
重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之前。《呂氏春秋·秋吉紀》雲:“九月,命家宰,耕田備收,舉五要事。藏帝書收於聖倉,唯敬。”“是日,大皇帝,我嘗祭,告天子。”可見,當時在秋、九月莊稼豐收時,都有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動,以答謝皇帝和祖先的恩情。
漢代《西京雜記》中的宮人賈說:“九月九日,裴椋食帳餌,飲菊花酒,雲使人長壽。”相傳,從此就有了重陽節求長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來的道士)追求長生不老,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也有大型宴會活動,由先秦時期的慶豐宴發展而來。《荊楚年代年譜》上說:“九月九日,四人聚在壹起野宴。”隋杜公註雲:“九月九日之宴,不知何時起,自駐宋以來,未曾變過。”長壽和盛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次,
重陽節的原型之壹是古代的火祭儀式。
作為古代時令星的象征,“火”星在九月隱退,夏稱之為“九月之火”。恒星“火”的隱退,不僅讓壹直以火星作為季節生產、季節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也讓崇拜火的古人產生了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長冬天的到來,所以,在《內火》中雖然古代祭祀儀式的情況隱晦,但我們還是能從後世重陽節的器具中找到壹些古代習俗的痕跡。比如江南壹些地方,重陽上有祭竈的習俗,是家裏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火”的蛛絲馬跡。古人把重陽和上思或寒食,9月9日和3月3日作為相應的春秋兩個節日。劉漢辛《西京雜記》說:“三月去初三,九月重陽節,與姑娘做遊戲,然後登高。”上思、寒食、重陽的對應是以“火”的出現為基礎的。
隨著民生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已經讓位於通用歷法。九月祭祀用火的儀式衰落了,但人們對九月陽衰所引起的自然氣候變化仍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爬山避諱的古老習俗仍在流傳,雖然世人對此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已經成為夏冬回歸後人們生活中的標誌性建築。如果說上思和寒食是人們經過漫長的冬季外出遊泳的春節,那麽重陽則是秋寒來臨,人們即將隱居的禮儀性秋遊,於是就有了上思的“出遊”和重陽的“辭別”。重陽節的習俗圍繞著人們在這個季節的感受。
神話和傳說
據《續和》記載
關於重陽節更早的傳說可以在梁朝吳郡的《續和》中找到:
汝南幻境跟隨費長芳學習多年,長芳說:“九月九日,妳家應該有災。宜匆匆而去,讓家人自做絳袋,捧山茱萸,縛臂,登高飲菊花酒。這個災難是可以消除的。”風景如畫,壹家人爬山。晚上也壹樣,看到雞、狗、牛羊突然死去。長房聽了:“這個可以換。”今人九日爬山飲酒,女子取山茱萸之袋,故蓋始於此。
民間進化版
相傳東漢時,汝河有瘟疫妖。它壹出現,每家每戶每天都有人生病死亡,這壹帶的人都被瘟疫惡魔蹂躪。壹場瘟疫奪去了年輕的桓京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點病死。病愈後,他告別愛妻和同鄉,決定外出訪仙學藝,為民除疫魔。桓景四處訪師尋路,遍訪天下名士,終於發現東方有壹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壹個神奇的神仙。在仙鶴的指引下,桓景終於找到了這座山,找到了神通廣大的神仙。仙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教他降妖之劍,並送給他壹把降妖之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就了壹身超凡的武功。
這壹天,仙人把桓景叫到身邊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了。妳學了本事,就該回去殺百姓。”賢昌給了他壹包山茱萸葉子和壹杯菊花酒,並偷偷教他如何辟邪,讓他騎著鶴回家。
桓景回到了家鄉。九月初九的早晨,他按照仙女的指示,帶領村民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給每人壹片山茱萸葉和壹杯菊花酒,準備降伏邪魔。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莫問沖出了汝河,但就在莫問跳下山的時候,突然聞到了山茱萸的怪香和菊花的酒精味,戛然而止,臉色頓時變了。這時候,桓景手拿降妖劍追著莫問下山,幾個回合就把他刺死了。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習俗便年復壹年流傳下來。
後來,人們把重陽節登高的習俗視為避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