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美國人立國三百年了,都沒有形成自己的民族;而大漢立國不到百年,便凝聚了壹個綿延兩千年的民族。
民族之所以稱為民族,是因為其有代表這個民族性格存在的獨特人物,我將其分為三階段:第壹階段,神話時代的英雄,它是先民根據自然情況長久積累凝練下來的傳說或歷史,它基本奠定了這個民族性格——就我們民族而言,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就是壹個字“仁”。第二階段,建立統壹大帝國、統壹思想過程中的英雄。第三階段,民族基本成型後,波瀾起伏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與別的民族族爭鬥過程中,積極抗爭的英雄。三者是缺壹不可的,缺少壹個,所謂民族便不存在。
所以,美國形不成壹個民族,是因為缺少了神話時代;而當局要想建立中華民族,便要統壹先民神話。
解析:
1 民族的定義與起源
1.民族的定義:在漢語中,“民族壹詞出現得比較晚。在古籍中,對於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經常使用“族”。本世紀初,梁啟超把瑞士-德國的政治學家、法學家J.K.布倫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紹到中國來,然後才被廣泛接受。
根據布倫奇利的概念,民族包括有8種特質:①其始也同居壹地;②其始也同壹血統;③同其肢體形狀;④同其語言;⑤同其文字;⑥同其宗教;⑦同其風俗;⑧同其生計。目前,我國民族學者吸取各方面學者的見解,接受並公認的民族的定義為下:“人們在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有***同語言、***同地域、***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同體。”
根據以上的解說,其定義有三方面的特點:
第壹,指出民族是人們在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即民族是壹種社會現象,其發展有個過程,達到或符合這幾個“***同”才能稱之為民族。
第二,把民族的基本特征概括為:***同語言、***同地域、***同經濟生活和***同心理素質。在四個“***同”中,盡管語言列為第壹個***同條件,但是,***同的地域應是首要條件。因為只有***同地域條件下,才有可能逐步形成其他三個“***同”,否則,是不可能的。當然,這裏“地域”指的是民族的分布是連續的,沒有被分割的分布區,而不是指具有某種特征的區域。例如,我國的漢族,在大陸上,從東北到廣東,跨過好幾個氣候帶,包含好多個各具特色自然區、經濟區、文化區。不過,也有的民族,由於人數少,所分布的地區比較小,只限定於某種特征的區域。南非的布須曼人就屬於這類。其人數約十多萬,分布限於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相鄰的北部,是壹片幹旱的沙漠灌叢地區。目前,世界上的民族的分布區大都屬於***同地域,但由歷史或移民原因而出現破碎的分布區,甚至離開其起源地區。例如世界有名的經常四處漂泊的吉蔔賽人,1975年統計有 900萬,約 2/3分布在東歐,其余散居世界各地。據研究,其祖先於公元前2至公元前3世紀生活於印度中部,為多姆族。後來逐漸向西北方向移動,在印度動亂情況下,就流亡他鄉,過著漂泊無依的生活,形成目前極端分散情況。盡管分散,但仍保留著原來習俗。
***同語言,這是壹個民族的重要特征。由於壹個群體生活在壹起,***同生活必然相互交往,語言是交換思想意識最基本的工具。而且***同語言壹旦形成,就會通過家庭和社會,從孩童階段呀呀習語時就傳遞下去。但是,壹個民族在特殊情況下,亦會有不同的語言和方言。例如猶太人,原操希伯來語。其原居住地位於巴勒斯坦。由於公元2世紀時,反對羅馬人統治舉行起義失敗被驅趕出巴勒斯坦,流散於歐洲及世界各地。當其居住於世界各地時,盡管宗教儀式中仍使用希伯來語,但日常生活逐漸使用當地語言。在二戰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時,從世界各地返回的猶太人,分別操不同語言。
壹個民族也有因語言的分化及其他原因而分為兩個民族。例如,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地亞人,原來都屬於7世紀時從德國東部易北河地區南遷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南支。後來,由於政治、歷史等原因逐漸分化,西部居民用的語言形成克羅地亞語,東部居民用的語言成為塞爾維亞語。由於語言的分化,加上壹些其他原因,遂使原屬壹個民族分成兩個民族。
***同經濟生活是指民族內部的經濟聯系。在民族的***同地域內,各地區的經濟的發展水平、生產特點不盡相同。為了互通有無,滿足整體的需求,必然形成各地區間的相互依存,使其成為壹個整體的經濟聯系。在這裏往往有壹個經濟的核心地區,它大多也是該民族的起源地或中心。有了這個經濟核心區,才便於各方的經濟聯系,促使經濟進壹步發展。在歷史上,這個經濟核心區由於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就會逐漸發展成為該民族的領導機構所在地。該地的經濟力量對領導機構提供支持,反過來也進壹步加強其經濟的核心作用。今天,每個民族在其***同地域之內的核心區總有壹個政治地位相稱的城市,有的是首都,有的是自治機構,有的是某壹級 *** ……。總之,它必然是某種能滿足該民族經濟生活聯系中心作用的城市。
***同的心理素質是指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並表現在民族文化特征上的心理狀態。民族的***同心理素質通過該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點表現出來,例如建築的藝術和風格,住宅的安排和使用,語言、文字、音樂、舞蹈、戲曲、飲食、服飾的特點,以及社會風尚、節日和民族傳統等既是民族的心理狀態,也是民族的性格、情操和風尚。總之,這些不能脫離民族文化而存在。民族內的任何壹個人,受其歷史與文化的影響,習慣於本民族的習俗與生活方式,並關切本民族存在與發展。這種***同的心理素質特別是當受到其他民族的壓迫、歧視與各種不平等對待,以及關系到本民族的生死存亡時,它會爆發出壹種偉大的力量。上述的猶太民族與吉蔔賽民族,他們失去了***同地域,在分散活動也無法保持其***同語言與經濟生活時,卻依靠***同心理素質中的宗教與風俗習慣,繼續頑強的存在下去。猶太人還終於返回家園,建立以色列。
第三,強調民族的穩定性。民族雖然是歷史形成的,但它是經過長期歷史形成的。在***同地域中,***同的經濟聯系下,語言和心理素質是很難改變的。即使采取強迫措施,在逆反心理作用下往往毫無作用。例如日本人在統治朝鮮的幾十年中,強迫朝鮮人學日語、說日語,但並未奏效。二戰中,日本戰敗,後退出朝鮮,日語也退出朝鮮。由此可見,民族壹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特別是心理素質屬於上層建築,更富於持續性和穩定性。
2.民族的起源:民族與國家的起源有些相似,但也有些不同。前者著重強調群體內的人的關系,後者則偏重於其組織形式。當然,這兩者又不是可以截然分開、毫無關系,而是隨著人類的社會發展而發展,彼此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民族的產生和形成的壹般規律是由氏族、部落,經過部落聯盟發展而成為民族。在人類的初期,人們赤手空拳,過著狩獵與采集的生活。特別是人類與很多動物相比,無論就力量來說,還是就奔跑與攻擊來說,都不如動物。為了獲取動物與防止動物的攻擊,人類只有借助於群體與工具。而使人們能聯成壹個不大的適合原始生活狀態的群體,主要是該群體的血緣關系。這個群體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大雖然集體力量大,但其所需生活空間也要大,太大反而不利於活動與效益;小雖然活動靈活,但太小,集體協作功能發揮不起來,在獲得食物中,反而招致動物攻擊。
當人類的不斷繁衍,人口增加,群體內人口的數量超過其集體規模而產生負效應時,就會分化為另外壹個群體。如此分下去就出現血緣相近的許多群體,它們大體在壹個地域中生活,就形成了血緣關系為聯系的民族。另壹方面,群體內的婚姻關系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原來是群體或氏族內部的族內婚,後來,發展成為旅外婚。由於當時人口密度低,群體少,為了穩定這種族外婚,就使不同血緣關系的氏族部落建立比較穩定的關系,即姻緣關系。
另外,隨著農牧業發展,物質財富有了剩余,私有觀念與私有制開始出現。各部落間為著擴大牧場、農田和掠奪勞動力作奴隸,以及為保護本部落的牧場、農田與人員安全必然發生爭鬥。為了各部落的自身利益,往往聯合血緣與姻緣關系的部落形成部落聯盟與其敵手進行抗爭。在抗爭的過程中,通過勝負,把對手驅走、征服或吞並、消滅。為了生產上的方便及防守的需要,部落與部落聯盟總是以其所在的地理單元為所控制的空間範圍。這樣,血緣關系作為原始社會與組織的紐帶而逐漸讓位於地緣關系。但是在地緣範圍內,總是以某個或幾個血緣氏族部落,由於其人數眾多、經濟優越、戰鬥力強等原因,成為該部落聯盟的核心,並居於領導地位。
在這個比較完整的地域內,經濟上生產的產品相互交換、相互補充,自然會形成壹個經濟生活***同體。經濟生活及其活動的相互交往,使其語言上相互溝通、互相交流,彼此相互吸收其方言與詞匯,逐漸融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壹個新的***同語言。在經濟的影響下,思想意識通過彼此交流,特別是部落聯盟的組織及主體的部落宗教信仰、禮儀形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影響,經過較長時期,遂出現思想意識、文化形態、心理素質方面的***同體。由於這幾方面的發展,壹個在地域、語言、經濟和心理素質方面穩定的***同體就出現了。民族也就因此而形成。可見,民族的形成也是血緣向地緣轉化,在此過程中,部落和部落聯盟的組織形式既是其不同發展階段的反映,也是其發展階段的鞏固,並促使其向更高階段發展。
民族在原始社會經過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到原始社會末期而形成。但是,民族也和任何社會歷史現象壹樣,亦隨著時間的歷程而變化。由於戰爭、遷移、自然災害、民族間的通婚、雜居及文化融合等原因,壹些舊的民族逐漸或突然消失了。壹些新的民族又不斷產生和發展起來。這種由於民族之間各種關系而產生的新的民族,其過程與由部落而發展起來的民族過程不同。它是在社會發展的更高水平上,由原來的古老民族經過同化、分化與重新融合而形成的。這是民族形成的另壹過程。
該過程形成和發展新的形式大體有兩種:
第壹種,由壹個民族對另壹個民族的同化過程。同化過程大多是由於壹個民族因其人口數量多、或因其文化相對比較發達、或因利用政治與軍事力量使人數少,或文化相對比較落後的民族,通過自然的或強制手段而同化於其中。例如,我國的漢族在其發展過程中,就同化了很多少數民族。它在南北朝時,北方就有很多民族混居在壹起,通過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以及戰爭等手段而同化到漢族中去。漢族也由於吸收了這些少數民族而獲得新的血液,取得新的發展。因此,漢族絕不是壹個“純”的民族,現代的漢族與過去的漢族必然存在著差異。不僅中國漢族如此,世界上大多數人數眾多的民族莫不多如此。
第二種,是由幾個民族中分化出來的壹些成員,在新的歷史與環境下,經過融合而形成新的民族。這壹形式與前壹形式的不同在於前壹形式是壹個民族消失了,而另壹民族則壯大起來。而此壹形式,則是幾個民族都發生變化,部分或大部改變其民族特點的同時形成新的民族。例如在拉丁美洲,原來的西班牙的殖民地,它壹方面吸收當地文化,又與以後大量來自歐洲的各民族的移民混合,相互融合,從而形成新的民族。
3.民族類型:從原始社會末期出現民族後,經歷過較長時期,民族除去接受新的成員與重新融合外,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也具有彼此某些***同的階段特點。由此可以分出不同類型民族:原始民族、古代民族和現代民族。
原始民族,是指國家形成以前的民族。因此,原始民族是處於萌芽狀態或者形成過程中的民族,通常還保留著部落基礎,經濟生活殘留著原始痕跡,其內部存在著階級分化,但階級尚未完全形成。
古代民族,是在原始民族基礎上,借國家權力作用而形成的壹種較發育的民族。古代民族以其經濟社會制度不同,又可分為奴隸制民族和封建制民族。在奴隸制民族中已不存在原始民族那種族內平等或比較平等的關系。奴隸主對奴隸的殘酷剝削和統治,以及奴隸對奴隸主的反抗和暴動是主要矛盾。民族的經濟、語言和心理素質都在發展,民族的自我意識還比較弱。在封建制民族中,封建制度已取代奴隸制。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自然經濟在縮小,經濟的聯系與水平都有所發展,從而推動***同語言、***同心理素質的加強,特別是民族整體的自我意識有很大提高。
現代民族,是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而產生的。由於民族意識的加強,使得原來由於自然、歷史、經濟等原因而分割開的民族要求統壹成為壹個國家。壹些由於封建制度而造成的內部比較松散的民族,也在民族意識的推動下建立集中統壹的資產階級民族國家。被壓迫而受別的民族所統治的民族往往通過各種形式取得自治或建立獨立的國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存在著資本家和工人,存在著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及剝削的資本主義制度。工人雖然爭取壹些政治和經濟權利,但是,是有限度的。在壹些受到國內外的資產階級嚴重壓制和剝削的國家,改變資本主義或其他剝削制度,實行不同形式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目的在於所有人民不分民族都具有平等權利,並通過發展經濟逐步解決其內部各階層、各地區間的經濟收入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走***同富裕道路,建立新型的民族內部與民族間的關系。
總之,從民族起源和類型來看,民族依時代發展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在古代民族和現代民族中,由於制度的不同,各自包括兩種。即古代民族包括奴隸制民族和封建制民族;現代民族中,有資本主義民族和社會主義民族。原始民族由於在原始社會受血緣、地緣影響而形成,是在國家出現以前,故稱為“自然民族”。而古代民族和現代民族則是在國家出現以後形成的。國家在其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和影響,所以稱這兩類的民族為“國家民族”。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分類雖然按時間發展階段與內部制度為依據來進行劃分。但是,各民族由於其發展進程和種種原因而存在差異,所以,在目前,有些地區內並存著不同時代、不同制度的民族。例如,在巴西熱帶雨林的亞馬孫河深處,不僅存在著原始民族,甚至還存在著部落社會。以我國解放前為例,在我國後來所確定的各少數民族中,基本上仍然是原始民族的有:佤族、僳僳族、景頗族、怒族、獨龍族、布朗族、崩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屬於古代民族而實行奴隸制的有彜族,實行封建制的有蒙族、藏族、傣族、苗族和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