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土家族的歷史由來

土家族的歷史由來

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系。

但其來源,目前說法不壹,壹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壹部;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

史籍中將湘鄂西壹帶土家族稱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誌中開始用“土家”名稱。

歷史上封建領主經濟從五代(907~979年)起就有壹定發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間“改土歸流”時,逐漸過渡到地主經濟。

新中國成立前社會經濟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了社會改革,與苗族聯合建立了2個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壹帶,與其他少數民族壹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對於土家族的源流,壹直以來史學界存在許多爭議,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

他們普遍認為,西元前400至600年,是巴人的國土巴子國(今重慶市)最興旺的時期,但到西元前316年,巴子國卻被秦國所滅。

巴子國滅亡前後的壹段時期,巴人開始從重慶壹帶往東遷移。

從西元1300年開始,這壹帶的居民逐漸被統稱為“土家”。

巴人演變成土家族的論據:

1、巴人和土家族族稱發音相同。

土家族自稱“比茲卡”, 其中“比茲” 是名稱本身,“卡” 等於“族” 或“家”。

而古代與中古的巴人, 自稱中也有帶“比” 的音節,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經活動過的區域內有:湖南的白抵城、百曳灘,湖北的百節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貴州的必際縣,重慶的百節、柏枝山, 以及壹些帶有“鱉” 或“別” 的地名如“鱉縣” 等。

在人名、姓氏、族稱方面,在巴人活動過的區域或歷史中,有:胚氏、“斑子” 與班氏、“復夷”、比足齊、必際、鼻息等。

2、巴人和土家族均生活在壹個多虎的環境且都有白虎神崇拜。

巴人與土家族生活過的西南和中南地區, 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多虎的環境,這在古籍《山海經》、《漢書》、《華陽國誌》、《南齊書》、《蠻書》、《談苑》、《虎薈》等古籍中,比比皆是。

巴人自稱白虎後裔,有白虎神崇拜。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說: “廩君死,魂魄化為白虎。

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 《華陽國誌》記載,漢初的“板檐蠻” 又稱“白虎復夷”。

東漢繁長、張祥等題名的碑裏列有兩個“白虎夷王”,名叫資偉與謝節。

入晉以後, “板檐蠻” 又有“弓弓頭虎子” 的稱號。

南北朝末葉,鄂東長江沿岸的巴人中有自稱屬於“虎蠻”部族的。

樊綽《蠻書》卷十說: “巴中有大宗,廩君之後也。

……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 白虎之後也。

” 可見,從西漢初年到唐代, 巴人或自稱為“白虎夷”,或“虎子”、“虎蠻”。

3、巴人和土家族語言中有相同的詞匯。

這就是:虎稱“李” 和魚稱“娠隅”。

巴人與土家族都有虎稱“李” 的詞匯。

巴人稱魚“娠隅”這個字例,與今天土家族的同類稱呼相通。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據《世本》和《華陽國誌·巴誌》載,廩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

關於巴人姓氏的研究,是與其起源、演變和融合有關的重要內容,因而歷來學者均較為註意。

潘光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對巴人五姓與七姓的發展及下落作了詳盡的考述。

關於前五姓,他說:巴,除了廩君自己姓巴名務相以及戰國時代有壹個巴蔓子而外,作為壹個姓氏,似乎沒有在巴人區域裏流傳下來.而在 *** 的區域裏,卻出現了壹些姓巴的人-樊,有些帶樊字的地名,如樊口、樊城等,或許與巴人的樊姓有關;可以和樊氏壹起說到的是範氏和繁氏。

瞫,直接以瞫字為姓的人,文獻無證,但和在音讀與形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譚等,則盡有其例,它們都或多或少與巴人及其後裔土家人有關。

相,據傳後來演變為土家族的大姓向。

鄭,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

土家姓氏

《擺手歌》中有很多土家族人名,他們是:雍尼、布所、日客額、地額額、匠帥拔佩、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嬤嬤、墨貼巴、儺貼巴、依窩嬤嬤、頭嘎、西朗等。

其中雍尼、春巴嬤嬤、依窩嬤嬤、西蘭是女性,頭嘎是中性人物,可男可女。

他們都有自己的壹份職業。

雍尼、布所是繁衍人類的始祖(相當於漢文化中的儺公儺母),日客額、地客額是土家族先民中見義勇為的兩個能人,匠帥拔佩是土家族先民中的英雄,洛雨是射日勇士,墨比卡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大富豪,春巴嬤嬤是嬰兒的守護神,墨貼巴是土家族先民中至高無上的天神,儺特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吝嗇者,依窩嬤嬤是土家族傳說中造人的始祖,西蘭是土家族先民中的織錦能手。

《梯瑪歌》是土家族巫師梯瑪唱的原始巫歌。

其中也有些土家語人名。

他們是:梯瑪、春巴涅、巴沙、擇土拔普、巴列查七等。

他們各有壹份職業,梯瑪是土家族做法事的巫師,春巴涅、惹巴涅是土家族傳說中追趕太陽的兩姐弟,巴沙是土家族傳說中的命運之神,擇土拔普是土家族先民中得高望重的長者,巴列查七是土家族先民中十分能幹的女人。

關於土家族田氏的來源:容美土司先祖叫——墨施什用,“墨施”在土家語中稱為“天王”之意或“首領”之稱,隨著容美土司逐步與漢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來源。

其他的土家族姓氏(向、彭、覃、冉)亦可考證由當地巴人先祖所演化。

最早記載土家族人名的典籍是《論語》。

《論語》中有位楚狂人叫接輿,因為接輿的老祖宗是土家族祖先之壹的彭鏗,所以接輿為土家族人名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接輿這個人名結構與土家語人名結構壹致, *** 絕不會取這樣的人名。

到了漢代,土家語人名逐漸見於史冊。

有壹位活動於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7年)的婁中(今桑植、慈利壹帶)精夫(土家語“好漢”的意思)相單程,系東漢充縣車革(土家語地名,在今湖南省桑植縣廖家橋村)人。

他曾與大名鼎鼎的伏波將軍馬援爭戰而被載入《後漢書》和《資治通鑒》等史冊。

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家族人名受漢文化的浸潤,在取名的格式上,逐漸向漢語人名格式靠攏,形成了三字格:姓名=姓+字派+名;或者是二字格:姓名=姓+名。

土家族中的仿古人名。

在中古時期的土家族人名中,有壹部分幾乎原封不動的仿古人名。

如在五代時期,湖南省龍山縣有兩位土家族酋首,壹位叫惹巴沖,另壹位叫春巴沖。

土家語人名中的沖、送、寵、踵都是同壹音節的不同記音。

其意思是“好漢”。

有的人說,“沖”、“送”、“寵”、“踵”的意思是酋首或官,很值得商榷,因為土家語將酋首或官員稱之為“嘎麥”,至今尚未發現土家語中的沖、送、寵、踵是酋長和官員的有力證據。

而惹巴沖和春巴沖就是仿用《梯瑪歌》中的惹巴涅和春巴涅。

本來春巴涅是女性,由於春巴沖對春巴涅十分崇拜,他不管女性與否,還是照仿不誤。

土家族人名由原來無姓發展到有姓,到後來還有自己的堂號和家譜,基本上漢化了。

土家族常常把表示“小”的土家語嵌入人名中表示愛稱。

土家語中的“俾”就是小的意思。

如小夥子,土家語稱之為“阿可俾”;如小姐,土家語稱之為“阿打俾”。

凡是土家語人名有小的愛稱,常常加“俾”為後綴。

土家語人名加“俾”為愛稱在中古時期十分盛行。

如:明朝容美土司第七代土司叫白俚俾 。

他姓田,不姓白。

“白俚俾”是土家語,意思為小孩子。

他雖然是庶出,但從小被父母溺愛,使他個性惡性膨脹,長大以後弒父兄,奪取土司王位。

還有明代保靖大喇司兩江長官司的壹個長官叫彭藥哈俾,其中“彭”是姓,“藥”的土家語意思是排行末尾的小孩子,“哈俾”就是父母對他的愛稱了,直到今天在土家語地區還沿襲這壹取名方式。

在土家語地區“四佬俾”、“殼哈俾”、“務卡俾”、“安哥俾”等愛稱比比皆是。

漢文化對土家族的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

當時的江西彭氏主政湘西後,漢文化源源不斷湧了進來。

原來湘西土家族地區沒有姓氏的酋首吳撮沖、惹巴沖、春巴沖等退下了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彭、田、向、覃等大姓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壹上臺其勢力就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這些大姓的頭面人物粉墨登場,成了割據壹方的土司霸主。

迫於權勢,原來沒有姓氏的土家民眾紛紛附姓彭、田、向、覃等,因此,壹連串的漢語人名出現在土家族的歷史冊簿中。

與此同時,根據人類學的互滲律,各種文化之間是相互滲透的。

漢文化浸潤了土家語人名,土家語人名也有壹種反滲透的能力。

如上文所說,江西籍的溪州刺史彭仕愁,他還有個土家語人名墨夫送,他的大臣向宗彥的土家語人名叫涅殼賴。

到了明代,土家語人名出現土、漢結合的情況,如兩江口土司叫彭藥哈俾、彭大蟲可宜,保靖宣慰使彭南木杵、南謂州土司彭驢總可宜、彭始祖俾、彭惹郎送、彭慨主俾,白崖峒土司張麥直踵,百福司土司向坐海樂俾、漫水土司向墨貼送、卯洞土司向喇喏、向那吾等等。

有的土司和土家族頭面人物完全是土家語人名,擺脫了姓的束縛,說明仍有歷史遺存。

如南謂州土知州恕律、始主俾、惹即送,上溪州土知州墨直沖,麥著黃峒土長官墨和沖、答谷踵、答洛踵,驢遲峒土長官達迪,爾莫踵、麥貼踵,田家峒土長官麥依送、麥和送、麥答送、梭亞等等!只有這樣才能過的很好!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