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外國人對中餐的神秘感審美百年不變?

為什麽外國人對中餐的神秘感審美百年不變?

頭條:魏

頭部圖片:美國駐華大使館行政總廚羅蘭-新周刊

號碼:1壹個

1860,恭親王奕?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後,據說為兩國使節舉行了宴會。

英國人先到了,但他們拒絕了中國的邀請,桌上的餐桌也沒動。後來法國人看到滿滿壹桌子的中餐,食指大動,和國內的朋友打成壹片,玩得不亦樂乎。

恭親王

英國特使埃爾金

法國特使格羅

這大概是中國第壹次有記載的招待外賓的官宴,後來被寫進文人隨筆,成為大英帝國傲慢、法國紳士平易近人的證據。

事實上,這種對待食物的態度差異,可能並不是因為英法兩國大臣的性格不同,而是在這背後,包含了兩國民族、宗教、歷史的各種內因。如果恭親王能優雅地擺上壹套茶具,加點高熱量的沙琪瑪和豌豆黃,邀請英國使節來壹頓中國式的滿漢下午茶,或許對彼此的社交態度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30多年後,“東方俾斯麥”李鴻章出訪歐美,請外國人吃飯。李對的了解遠高於恭親王。雖然沒有留下具體的菜單,但在至今風靡美國的“李鴻章雜燴”中,他仍能隱約看出李瑟娥·湯種請客吃飯的風格:以海參、雞肉為底;雞湯,豬油調味,魷魚,火腿,扇貝吊鮮,香菇,腐竹,竹筍,白菜等蔬菜增加層次感。

燉成這樣的鍋,想得到新鮮的眉毛。與其齊名的“左雞”相比,格調並沒有高出多少。不幸的是,成本太高了。後來美國中餐連鎖店“雜碎”改成了“炒雜碎”,用料也變成了便宜的肉絲豆芽,但在外國人眼中的名聲依舊。

如何請外國人吃壹頓美味的中餐,不僅關系到外交禮儀和國際形象,也是我們這樣壹個民以食為天的大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

當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被放到更廣闊的舞臺上,我們用不熟悉的民俗、宗教、文化來對標,最後* * *部分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範圍的。

編號:2 er

在網上搜索“宴請外賓”,顯示最多的名字應該是周恩來。

作為壹名遊遍日本和法國的大四留學生,他深諳外國人對中國美食的欣賞。在包括基辛格、尼克松等西方重要客人在內的數十次宴會中,周總理幾乎在每壹個宴會菜單上都安排了北京烤鴨。

雖然被戲稱為“北京”,但北京烤鴨根本不是北京。是融合了廣式烤味、江南水禽、山東卷餅等特色的全國名菜。“國菜”這個稱號壹點也不誇張。

同時,烤鴨也非常符合歐美人的飲食習慣:鴨肉好,沒有骨頭。雖然《禮記》裏的老祖宗也教過我們不要咬骨頭,但是中國人在面對水煮雞、羊蠍子、大閘蟹的時候,早就忘記了老祖宗的教訓。而歐美人普遍有吃而不出的習慣,認為邊吃邊吐是不禮貌的。壹只切得很好的烤鴨,本質上和歐美人常吃的雞胸肉沒有太大區別。

烤鴨的吃法也充滿了儀式感:攤壹個餅,抹上醬,放上大蔥和黃瓜,放上鴨皮和鴨肉,最後卷起來咬壹口。中國人對食物的要求是“色、香、形”,形,也就是擺盤,是最後壹項。然而,外國人往往重視用餐的儀式感。菜肴精美的烤鴨和獨特的吃法給了他們嘗試新事物的動力。

關鍵是味道。西餐裏經常有“A和B”的組合,比如土豆炒羊排,奶酪烤博洛尼亞,西蘭花意面。這種搭配是基於兩種食材味道互補,但味道相對獨立的邏輯,和我們把不同的食材壹起炒燉的“搭配”完全不同。

烤鴨是為數不多的例外,它兼顧了脂肪、蔬菜和澱粉的組合,營養趨於均衡;蛋糕、大蔥、黃瓜、烤鴨都是分開處理,放在壹起才上桌,保證了口味的相對獨立;各種食材的混搭,中和了大蔥的辛辣和烤鴨的油膩。本質上類似於烤博洛尼亞奶酪西蘭花意大利面的組合。

第三名

烤鴨當然好,但是不可能壹個人坐。有了這個靈丹妙藥,沒有很多杯盤跟上就不是純中餐了。

中國很大,中國菜的種類和流派很多,但很多菜系並不容易被外國人接受。比如以麻辣鮮香為底色的川菜。像福廈鄧祿普這樣,幾十年如壹日沈浸在中餐中,最後完全接受辛辣食物的,只有少數人。如果不是在北歐生活幾十年,完全融入當地文化圈,很少有中國人能接受鯡魚罐頭和腌制的生鯊魚肉。

事實上,付霞的簡歷從壹開始就沒有深入中國大陸。作為壹個英國人,她第壹次來到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在品嘗了蝦餃、腸粉、叉燒、燒鵝之後,我“愛上了這個國家”,決定來大陸學習烹飪。

因此,西方人容易接受的菜系往往是開放較早的沿海發達地區,尤其是以蘇幫菜、淮揚菜、廣府菜、潮汕菜為代表的長三角、珠三角中餐。如果非要表現壹個美食大國的博大精深,來幾個濃濃的魯菜也不錯。比如軟炸蝦仁、宮保雞丁、脆皮炒蠔油黃、醬香海螺、紅燒肘子等等。

總之口感好、好嚼、不吐骨頭、無刺激味道、富含油脂和高熱量、香脆可口的都可以優先考慮。如果原料是外國人熟悉的海鮮或家禽就更好了。

如果要表現川菜在四大菜系中的存在,以犧牲工作為代價端上水煮白菜還不錯,但大多數西方人能用舌頭分辨出不同種類的奶酪和面包的細微差別,卻嘗不出澆在白菜裏的雞湯和火腿。

編號:4 si

飲食和母語壹樣,來源於根深蒂固的童年記憶,所以我們可以讓西方人愛上壹些中國菜,但不要試圖改變他們的飲食偏好。就像壹個從小吃零食、米飯、面條長大的孩子,雖然通過訓練可以分辨出面包的好壞,但是做壹頓面包還是很難的。

很多外國人在自己國家吃的中餐都不是正宗的中餐。圖/生活大爆炸理論

壹個來加拿大的年輕人,在山東做了兩年外教,學會了包餃子,蘸老陳醋。回到加拿大後,他學會了如何讓中國餐館的廚師將左的雞肉換成糖醋裏脊或鹵肉。但有人問他最喜歡的中國菜是什麽,他的回答是:膠東蜜三刀。這是楓糖漿面包的復制品。壹個去馬來西亞檳城旅遊的英國女孩,在汕頭街頭小吃夜市饒有興致地看著中國攤主炒粿條、燉鴨湯、鍋肉骨茶、紅燒雞爪,但當她終於餓了的時候,默默選擇了角落裏的壹家油炸食品店坐下來吃。還是那熟悉的炸魚薯條的味道。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真相雖然殘酷,卻充滿了讓中國人發笑的幽默。

因此,當邀請外國人吃中國菜時,尊重是要記住的最重要的標準:歐洲人和美國人喜歡糖,因為歐洲在很長壹段時間裏缺乏糖。盡管十字軍東征從阿拉伯人手中搶走了甘蔗種子,但由於氣候原因,甘蔗並沒有被廣泛種植。直到發現新大陸,才在加勒比海建立了巨大的甘蔗種植基地。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不妨帶著同情為他們點些核桃奶酪、冰糖芋頭、芝麻湯圓、雙皮奶,告訴對方中餐也有很棒的甜品。

歐美人很早就形成了分餐制,這與遊牧文明和海洋文明追求高效率有關。所以在潛意識裏,外國人總是認為我們把筷子和勺子放在同壹個盤子裏是壹種不衛生的習慣。了解了這些文化背景,我們不妨在每壹道菜旁邊都放上筷子和勺子。這不是壓力的問題,而是讓對方在和諧的農耕文明中享受圍坐壹桌的樂趣,同時照顧他們對壹起吃飯的心理顧慮。

由於宗教、傳說或其他原因,歐美人也更忌諱看到餐桌上除火雞以外的整個動物的形狀。這個問題也很好解決。烤全羊換成烤羊排,松鼠桂魚換成醋柳,香菇燉全雞換成瓦罐雞塊。同樣的氣味,卻讓對方看不到網的“身體”。

-結束-

讀完袁枚的《隨園菜單》,梁文道曾提出這樣壹個問題:“‘中餐’這個詞,在這本對中國來說很貴的經典著作中出現過嗎?”

是的,固步自封,過分強調中國傳統美食的概念,並不能說明我們有多自信。而那些符合地球上更多人飲食習慣的創新型中餐廳,甚至那些用中餐和西餐制作的中餐廳,或許更能體現出我們這個美食大國的包容、智慧和與時俱進。這就是屢遭詬病、牢牢紮根中國的米其林中餐排行榜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