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們最早加工出的鯊魚制品則是魚皮和魚唇。宋朝時,鯊魚皮和鯊魚唇都曾名噪食界。楊彥齡《楊公筆錄》在誇獎鰒魚的時候,認為江珧柱、沙魚、赤鰾之類"皆可北面矣",這裏說的沙魚僅指其魚皮和魚唇制品。鯊魚皮經過加工並細切成絲後,稱為鯊 魚皮膾,非常珍貴,梅堯臣曾獲友人饋贈,寫下了《答持國遺鯊 魚皮膾》壹詩,其中透露了這種珍品的壹些信息,其《宛陵集》卷二九載其詩雲:"海魚沙玉皮,翦膾金齏釅。遠持享佳賓,豈用飾寶劍。予貧食幾稀,君愛則已泛。終當飯葵藿,此味不為欠。"有人認為魚翅在宋代已登食壇,乃是將鯊魚皮膾誤認為魚翅。
其實,我國加工魚翅的歷史並不長,從明朝開始,人們才發現鯊魚鰭。壹般說來,魚翅原料處理,首先要經過相對復雜的處理魚翅。古籍中曾介紹過魚翅的加工情況,首先,捕鯊本身就帶有危險性,因為鯊魚兇猛,能夠攻擊人類。乾隆《諸城縣誌》卷壹二曾記載說:"最悍者沙,……其翅猛惡,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斃,海上畏之,號曰海狼。"捕鯊之後,粗加工成為翅板(或稱翅片、原翅、皮翅),細加工則成翅絲(或稱軟刺、明翅)。郝懿行《記海錯》敘述說:"沙魚色黃如沙,無鱗有甲,長或數尺,豐上殺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