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重陽節傳統活動

重陽節傳統活動

重陽節傳統活動

 重陽節傳統活動,重陽節是我國源遠流長的壹個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的節日。秋風送爽重陽到,遍地菊花滿鼻香。登高望君不見君,思君念君心惆悵。下面阿裏看看重陽節傳統活動。

重陽節傳統活動1

  1、簪菊花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2、吃重陽糕

 重陽糕亦稱“花糕”,漢族重陽節食品。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蒸重陽糕方法與蒸年糕相同,不過蒸糕要小壹點,糕要薄壹點。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饢、加糖蒸制而成。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制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灑上壹些木犀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這樣制成的重陽糕,香甜可口。

  3、登高,旅遊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誌》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4、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5、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有哪些寓意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麽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壹、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叫"老人節",19 89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後,黨和政府以各種形式開展敬老活動,比如召開座談會、老人宴、銀發旅、搞體檢、贈禮品、幫勞動等等,豐富多彩。多數地方還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壹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裏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重陽節傳統活動2

  1、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幹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幹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壹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壹,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壹的規定,壹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壹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誌。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 “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雕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壹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3、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壹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壹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壹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壹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4、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淩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5、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誌》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6、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鐘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傳統活動3

  重陽節由來

 重陽節是根據東漢傳說流傳的,相傳有壹個魔,每年九月九日都會出來害人,因此有壹個青年用菊花酒和茱萸的氣味嚇走了魔;青年還登到高處躲避了魔的追趕,保護了壹家人的平安。因此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戴茱萸就流傳下來。

 重陽節需要飲菊花酒,因為古人認為飲菊花酒可以長壽;登高處和佩戴茱萸、菊花也都是為了祛病消災,體現了人們對於重陽節的美好希冀。除了這些習俗之外,重陽節還可以吃重陽糕、賞菊花,甚至有些地區還會舉辦祭祖等活動。

 重陽節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很多詩句都涉及重陽節內容,讓重陽節也更具有歷史文化意義。在重陽節的時候可以食用很多傳統食物,如:花糕、蟹肉、黃酒、羊肉面、栗子糕等等,這些美食就是代表著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的傳說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裏有壹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壹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壹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妳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壹包,菊花酒壹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壹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壹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壹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禦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