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481年,他創作了鋼琴曲《曹操》來悼念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智者。
現存的秦曲《龜山草》、《霍林草》、《姚瀾草》都是孔子的作品。
師曠:春秋末期著名的宮廷樂師。
盲人,擅長判斷音律,對音感極其敏感。
明清秦譜說《陽春》《白雪公主》是他的作品。
博雅:秦琴鋼琴家。
呂的《春秋》記載了古琴誌在高山流水的故事,但能被理解。
記載伯牙學琴三年未果,老師帶他到東海蓬萊山,實地體驗“感同身受”,於是創造了水曹憲。
現存的琴曲《山》、《流水》、《水仙草》都是由這些傳說衍生出來的作品。
周:戰國時期的鋼琴家。
擅長打鼓,適合孟嘗君口味。
後人說他是發明樂譜的第壹人。
桓譚:東漢時期的鋼琴家。
任張樂醫生。
他的新理論經常談到音樂。
他還寫了《琴道》,介紹秦和琴樂的事跡。
蔡邕:漢末秦氏。
他創造了著名的蔡氏五巷,包括幽春、淶水、禪定、坐愁和秋思。
現存的《秋月照毛婷》、《山中思友》等也作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
蔡琰:漢末女琴師,名叫文姬,是蔡邕的女兒。
漢末,她被帶到胡地,十二年後被曹操贖回。
這壹主題在秦樂中有所體現,如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
這些通常被認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鋼琴家、音樂理論家、竹林七賢之壹。
著有《琴樂紀》的長慶、短慶、長邊、短邊四大坊,與蔡的五坊並稱為九坊。
他的《福琴》生動地描繪了秦樂藝術的各種表現,並對當時的壹些秦樂進行了評論,具有史料價值。
此外,《玄默》、《孤堂會神》等鋼琴曲也作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
阮籍: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壹。
擅長鋼琴。
現存的傳奇鋼琴曲《醉》就是他的作品。
有壹篇代代相傳的音樂論文《論音樂》。
阮賢:魏,竹林七賢之壹。
鋼琴曲《三峽柳泉》據說是他的作品。
劉昆:晉代音樂家。
胡創作的鋼琴曲《吳佳儂》,包括鄧龍、、風、艾松露和艾,是胡佳最早的聲部作品。
何若璧:隋代琴師。
創作了秦腔《石》、《葉清吟》和《不換玉》。
有尹在路塘。
初唐鋼琴家趙壹力。
秦藝術是世界上最好的。
編曲有蔡的《五弄》、胡佳的《五弄》等鋼琴曲。
著有九卷本的《許勤陸》、《鋼琴手勢圖譜》和《鋼琴右手法》。
他總結秦派說:“吳聲溫婉,長江若流廣緩,則有國士之風;蜀之聲沈不住氣,浪若奔雷,壹時帥。
“這些評論還是符合吳蜀派系的特點的。
董:盛唐時期的鋼琴家。
在豐州參軍的陳懷古,壹邊學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朱家聲》,壹邊照著妳。
它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
今天,《大胡笳》、《小胡笳》、《壹真》等琴曲都作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
薛:唐代鋼琴家。
九歲時,他會彈鋼琴。十二歲就能彈《雜曲三十》、《三峽柳泉》,十七歲就能彈胡佳的兩本書和《送別鶴》、《白雪公主》等名曲。
他除了講究“用指輕,取聲溫,韻無窮,句美”之外,還強調“聲韻各有主”的內在表現。
它還指出,從彈鋼琴的姿勢來看
所反映的精神不專註的“七病”被後世的鋼琴家所重視,導致了很多鋼琴演奏規範。
藝海:北宋時期的鋼琴家。
鐘藝的初級弟子。
嶽州法華山學琴“十年未下山,日夜放不下,窮。”
“《全僧律動指法》的作者。
郭楚望:南宋時期的音樂家。
因為政治腐敗感,就像壹朵雲遮住了九嶷山,所以他寫了鋼琴曲《瀟湘水雲》。
此外,還有邱虹、潘滄浪等秦樂作品。
傳承鋼琴技藝,與毛民忠、許等組成浙派名家。
郭楚望是浙江學派的創始人。
徐:南宋時期的音樂家。
在楊贊做客時,他從學習江西音樂轉變為學習郭楚王音樂,並參與編輯夏紫東秦音樂。
他的四代人都是著名的鋼琴家。
後人贊其為“許門真人真事”。
《魔秘譜》現存的《澤盤之歌》就是他的作品。
毛民忠:南宋時期的音樂家。
當我在楊贊做客時,我從劉誌芳那裏得知了郭楚望的傳記。
秦樂曲目較多,有漁歌、樵夫歌、列子玉鳳、山居歌、佩蘭等。
其中漁歌和樵夫歌的藝術水平很高。
閻正:明末鋼琴家。
虞山學派創始人。
琴風“清、微、輕、遠”,松仙閣編的琴譜是虞山派的主要譜集。
許尚英:明末鋼琴家。
玉山派是大師。
他和都是陳的徒弟,但鋼琴風格卻截然不同。
他吸收了《羅朝飛》、《吳冶調》等快節奏鋼琴曲,並將其收入《大黃閣鋼琴譜》。
鋼琴風格“姬旭弦貝”彌補了閻正的不足。
《秦山琴情》壹書系統而詳細地闡述了鋼琴演奏的美學理論。
清代鋼琴家莊振峰。
他彈鋼琴近30年,創作了壹首鋼琴曲,收錄在秦雪的心中。其中,《葉舞秋風》和《聽春山杜鵑花》更受歡迎。
徐長玉:清初的鋼琴家。
廣靈琴派的前身。
所傳樂譜於1702年以成建堂樂譜出版,是廣陵派最早的樂譜集。
徐琪:清代琴家。
廣陵派的傳人。
樂集為五指齋琴譜,收集的音樂多為玉山派,且每首音樂都經過加工發展,從中可見廣陵派與玉山派的淵源關系。
吳紅:清代琴家。
學鋼琴的許昌的孫子許錦堂。
當時是廣陵派的鼎盛時期,樂師們聚集在壹起,沒日沒夜地演奏,對他很有幫助。
他潛心學琴數十年,創作了82首鋼琴曲,並在1802發表了紫源堂鋼琴譜,是廣陵派的大師。
朱:清代鋼琴家。
他19歲開始學習鋼琴,30多年來壹直致力於此。
著有《古齋譜》,對琴論有深入探討。
張空山:清代琴家。
馮,浙江人,學鋼琴。
鹹豐為四川青城山道士,曾協助唐於1875編制《天問閣》琴譜。
流水、醉漁人唱晚、普安咒等歌曲都很有特色。
經過他的開發加工,流水廣為流傳。
陳剛(1935-)上海人。
他從小跟隨父親陳歌辛學習音樂,從十歲開始跟隨匈牙利鋼琴家瓦萊學習鋼琴。
建國後加入軍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創作音樂。曾寫過無伴奏合唱、鋼琴間奏曲等作品。
65438-0955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丁善德、桑桐、蘇聯專家,畢業後留校任教。
大四時與何合作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名揚海內外。
後來又創作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臺灣省》、《陽光照耀塔什庫爾幹》、《清水河情歌》等小提琴作品和其他器樂作品。
賀綠汀(1903-1997),湖南邵陽縣人。
1923年入長沙學校美術專業學習,師從陳等人。
大革命時期,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
寫於1928的《暴動之歌》曾在海陸豐壹帶流傳。
1931進入上海民族音樂學院,師從著名音樂家黃自學習理論作曲,師從查·哈洛夫、阿克薩科夫學習鋼琴。
1934創作的鋼琴曲《牧羊人的短笛》和《搖籃曲》在亞歷山大·齊爾品舉辦的“中國風味鋼琴曲”評選中獲得壹等獎。
之後進入電影界,加入作詞家協會,為《風暴的孩子》、《十字路口》、《街頭天使》等左翼進步電影創作音樂,其中《在春天》、《唱歌的女孩》等插曲被廣泛傳唱。
“八·壹三”事變後,加入上海救國戲劇壹隊,後赴重慶在育才學校音樂組任教。
這時候我寫的都是風格清新的歌,比如遊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
1941年去新四軍,1943年去延安,創辦中央樂團。
解放戰爭時期,繼續教書和創作。
合唱《新世界序曲》、秧歌劇《劉德順歸隊》、管弦樂小品《森吉德瑪》、《晚會》都是這壹時期的產物。
解放後,賀綠汀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協副主席,主要從事培養人才,但仍堅持寫作,創作了大量聲樂作品和電影音樂。
半個世紀以來,何綠汀創作了三部合唱曲、二十四部合唱曲、近百首歌曲、六首鋼琴曲、六首管弦樂曲、十余部電影音樂、部分秧歌曲和器樂獨奏曲,並撰寫了《何綠汀音樂論文選編》。
花(1893-1950),民謠音樂人。
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人,是當地雷尊寺道士華清河之子。
華清和雪海擅長演奏各種民族樂器,尤其是琵琶。
華自幼隨父學習音樂。
他四歲喪母,二十壹歲患眼疾,三十五歲失明。
在無錫,我靠沿街唱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飽嘗了人間疾苦。
阿炳的器樂演奏深受群眾喜愛,其高超的技藝早在十八歲時就受到當地道教音樂界的重視。
他廣泛研究各種民間音樂,能夠脫離狹隘的學習和模仿,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創作和演奏各種器樂。
但他壹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於種種原因並未流傳於世。
只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冷春風》;《大浪淘沙》、《昭君大堤》、《龍舟》等琵琶曲目被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民族音樂殿堂中的瑰寶。
1950年錄制了他演奏的6首樂曲,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收錄,編入《阿炳音樂集》(1956年音樂出版社出版)。
雷振邦(1916-1997)中國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國家壹級作曲。他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協會副主席、第六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1965438+2006年5月,雷振邦出生在北京,滿族。
因為家庭生活富裕,他從小就接觸京劇。
當他七八歲的時候,他就能哼出壹些簡短的京劇片段,他還能用胡琴和壹些歌曲演奏京劇。
1928年9月,雷振邦來到沈陽奉天公學上小學,後進入南滿中學。
在音樂老師的影響下,雷振邦學會了美妙的口琴,加入了學校的口琴隊,並成為了該隊的指揮。
他經常將壹些歌曲改編成口琴合奏,並進行演奏。
10月雷振邦去日本留學。
在東京,進入日本高等音樂學校作曲系預科。
不到半年,雷振邦完成了預科專業,校長允許他跳級。第二年,他成了作曲系的本科生。
雷振邦於65438年至0943年回國,先後在北平女子中學和鐘會女子中學任音樂教師。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在課余組織了壹支50多人的業余交響樂團。
雷振邦曾將中國古歌《挽歌》改編成管弦樂,為業余交響樂團演奏,這是雷振邦公開演出的第壹部作品。
1949年6月,雷振邦來到中國電影樂團從事專業作曲,從此進入電影界。
1955年4月,雷振邦被調到長春電影制片廠擔任作曲,從此他的創作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
在過去的30年裏,他創作了100多首電影歌曲。
他堅持深入生活,向民間藝人學習,創作了大量形象生動、抒情優美、民族地方色彩濃厚、生活氣息濃郁的音樂作品,形成了其作品獨特的藝術風格。
例如,他為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電影創作的音樂,如《五朵金花》、《劉三姐姐姐》、《冰山上的來客》、《景頗姑娘》、《蘆笙情歌》等。,都具備以上音樂特征。
1960第二屆百花獎,為電影《劉姐》作曲,獲最佳音樂獎。
後來他為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吉鴻昌》、《後輩》創作的音樂也分別在長春電影制片廠1964、1980舉辦的第壹屆、第二屆“小百花獎”中獲得最佳作曲獎。
幾十年來,雷振邦的故事電影音樂主要有:《董存瑞》、《馬欄花開》、《蘆笙情歌》、《滿月花》、《五朵金花》、《金玉姬》、《大吉父子》、《劉三姐》、《萬木春》、《冰山來客》、《景頗姑娘》等。
他的大部分作品已經風靡全國,廣為傳唱,成為人們喜愛的經典音樂作品。他不愧是中國電影界受觀眾歡迎的著名電影作曲家。
李煥之(1919-)福建晉江人。
從65438年到0936年,他進入上海國內音樂學院,在小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在廈門和香港創作革命歌曲。
65438年至0938年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編著民族音樂。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
建國後壹直活躍在音樂戰線,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
40年來,他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除了《民主建國進行曲》、《新中國青年進行曲》、《社會主義》等歌曲外,還有管弦樂《春節組曲》、《第壹交響曲-英雄島》、《古琴合唱《蘇武》、《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等。
劉天華(1895-1932)著名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江蘇省江陰縣。
出身知識分子家庭,是作家劉半農的弟弟。
1909年進入常州中學,開始學習西洋管樂器。
1911年因學校停課休學,加入“反滿青年團”軍樂隊。
1912去上海加入樂隊開明劇社。
1914回到家鄉,先後在江陰和常州的中學教音樂。
其間師從江南民樂家周少梅、沈兆洲學習二胡、琵琶。專程去河南學鋼琴;向和尚、道士、民間藝人學習各種民間樂器;錄制民樂曲譜,開始音樂創作。
1922年受聘於北京大學音樂工作室任教。同年秋,又在北京女子師範學校任音樂、體育教師。
65438年至0926年在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北京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任教,直至去世。
在教學期間,我學習了三弦戲、昆曲、小提琴、和聲、理論作曲等。在廣泛研究中國民間音樂和西方音樂的基礎上。
他創作了二胡獨奏曲《在壹顆生病的心中歌唱》、《月夜》、《憂愁》、《晚安》、《在家庭中歌唱》、《走光》、《獨舞》、《燭影搖紅》,琵琶獨奏曲《歌舞引子》、《歌舞引子》
1927,“國樂改良學會”成立。
同年編輯出版《音樂雜誌》,參與發起“愛美樂俱樂部”。
梅蘭芳的唱腔用五線譜和宮池記譜法準確記錄(梅蘭芳曲譜1930)。
收集安次縣鬧社樂譜和佛教樂譜。
我壹生寫了47首二胡練習曲和11首琵琶練習曲。
為二胡專業創作和演奏奠定了基礎。
凱爾(1918-1976)出生於江蘇徐州。
曾就讀於河南大學化學系,後在冼星海的授意和指導下,參加了河南抗敵後援會第三支隊。
65438年至0939年到達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陸機等人的指導,記錄和整理了大量的民族材料。
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
他壹生創作了200多首音樂作品,包括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我們工人有力量》、《魯梁山合唱團》、《秧歌》、《情侶識字》、《周子善》(與張魯、劉馳合作)、《白毛女》(與、張魯、項羽合作)。
在音樂理論研究方面,他除了對冼星海進行專題研究外,還撰寫了《冼星海傳》,內容涉及新歌劇的發展、傳統戲曲音樂的改革、革命音樂傳統、群眾音樂生活等,著有《中國民樂演講》、《時代歌曲》等書籍和論文200余篇。
他在歌曲創作、戲曲創作和音樂理論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發表在《凱爾選集》上。
他創作的《哀樂》是中國最正式的儺樂。
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紫藝。
他的筆名有黑天使、聒噪森、玉環和王達平等。
雲南玉溪人,出生在昆明。
從小喜歡花燈,雲南戲等民樂,會多種民族樂器。
大革命時期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十八歲赴滬,次年考入“嶽明歌舞團”,向黎錦暉學習作曲。
不滿劇團的政策,於1932退出,到北平和李開展革命音樂活動。
後來回到上海參加戲班音樂組,發起並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
他還在聯華電影公司和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戲劇和舞臺劇作曲。
1933年,他進行了第壹次創作嘗試,創作了《礦歌》《報歌》,令人耳目壹新。
1934是他的“音樂年”,《路歌》、《先鋒》、《畢業歌》、《新女人》、《碼頭工人歌》、《前進的歌》、《敲打長江》等歌曲,以及《金蛇之舞》、《綠湖黎明》等民族器樂都是在這壹年完成的。
1935年寫了《媚娘曲》《安慰之歌》《塞外村姑》《自衛之歌》《鐵鞋下歌女之歌》《誌願軍進行曲》,建國後定為國歌。
他從事音樂創作只有兩年左右,卻為八部電影、三部戲劇、壹部舞臺劇創作了二十首主題曲或插曲,加上十五首其他歌曲、四首民族器樂合奏曲和兩首改編自民樂的大鍵琴,* * *創作了四十壹首音樂作品。
此外,還發表了《黎錦暉寫在芭蕉葉上的詩》、《中國歌舞》等十五篇戰鬥性的音樂論文,以及《時光少年》(生前未發表)等三部電影劇本。
1935年經歐洲去日本留學蘇聯。不幸的是,他在遊泳時淹死在藤澤市的沼澤海裏。
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第壹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光輝形象,是中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先驅。
任光(1900-1941),浙江嵊縣人。
我從小就喜歡民樂,鋼琴,小號,管風琴都會。
1919去法國勤工儉學,做過鋼琴修理工,同時學習音樂。
1927回國後,加入左翼戲劇協會、作詞家協會音樂組。
1934年,他創作了著名的《余》(同名進步電影插曲,主演兼主唱周璇),壹舉成名。
後來還創作了《月光》、《新芙蓉瀑布》、《大地進行曲》等電影插曲和壹些救國歌曲,如《回老家》(之前簽過名)、《高粱紅了》。
此外,他還創作了歌劇《臺兒莊》(《洪·》)的音樂。
1940起,在新四軍軍部工作,皖南事變時不幸犧牲。
王(1913-1996)西方著名民歌傳播者,被譽為中國現代歌王。
王1913 1出生於北京。父親是畫家,會多種民族樂器,愛唱京劇和昆曲。
受家庭的影響,王從小就熱愛音樂,對音樂有很好的感受力和記憶力。
1919年,王進入小學,恰逢“新文化運動”。於是,王學會了許多學堂樂歌,並開始接觸壹些西方和日本的曲調。
1924年,王進入通縣六合壹所教會辦的中學。在合唱團接觸到了西方和聲,對* * * *有了初步的了解。
1931年,王考入北平師範學校藝術系,師從俄語老師霍爾瓦特夫人學習聲樂和鋼琴,開始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
九壹八事變後,王希望用音樂喚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於是為蕭軍的小說《八月村》寫了壹集《奴隸之戀》,這也是王的處女作。
次年,由於家庭生活日益困難,王不得不輟學到壹所中學當音樂老師。
1937年,王加入著名作家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隨團出入。
在這壹時期的戰鬥生活中,王還創作了《洗衣歌》、《鄉民上戰場》、《風陵渡之歌》等歌曲。
1938年春,西北戰地服務團派作家蕭軍、詩人塞克、音樂家王、朱南星到新疆工作。在去六盤山的路上,王壹行碰巧遇到了壹個外號叫“五花梅”的民謠歌手,他就是這家店的老板。
在大家的邀請下,民謠歌手為他們唱了兩首民謠。《五梅》豐富的情感和意境,抒情的旋律,讓王沈醉在這首優美的歌曲中。
為了他喜愛的西部民歌,王拜訪了他在蘭州和新疆之間旅行的兄弟司機。
壹個* * * Er司機給他唱了壹首吐魯番民歌《達阪城》。王立即被這簡單優美、生動活潑的旋律迷住了,立即把旋律寫了下來,並請人翻譯了歌詞。同時,他把它重新組織起來,命名為《馬車夫之歌》。旋律更加流暢和幽默。
這是王創作生涯的壹個轉折點,也是他收藏的第壹首少數民族歌曲。
從那以後,王就壹直在尋找壹切機會,到處搜集民歌。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王收集、整理、錄制了* * *兒的《掀開妳的蓋頭》、《喀什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爬半個月亮》、《伊拉》等多首優美、有學術價值的各兄弟民歌
這些旋律流暢、曲調清新的歌曲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王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基礎上,還改編了許多民歌,如王根據哈薩克族民歌《白額》(又名《臥羊思念妳的信》)改編的經久不衰的經典《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最早流傳於甘肅、青海,很快就傳遍了全國各地,幾十年來壹直深受大眾喜愛。
1996年3月14這壹代享譽海外、影響幾代人的西歌王在烏魯木齊去世。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代著名音樂家,廣東番禺人,出生於澳門壹個貧苦的船夫家庭。
1918入嶺南大學附中小提琴,1926入北京大學音樂學院,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
65438-0928進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鋼琴,發表了著名的音樂散文《宇宙音樂》。
65438-0929年赴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奧貝多夫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
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於Shola Cantorum作曲班。
在法國期間,他創作了《風》、《遊子頌》、《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余部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群眾歌曲,並為《壯誌淩雲》、《青年進行曲》、《戲劇復活》、《雷雨》等進步電影創作。
抗戰開始後,加入上海救亡劇二隊,後隨張書赴武漢負責救亡歌唱運動。
從1935到1938,創作了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如救世軍歌曲《我怕我抵抗不了》、《遊擊軍歌》、《道路是我們的》、《茫茫西伯利亞》、《祖國的兒女》、《敵後》、《太行山上》等。
65438年至0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在“女子大學”兼職任教。
從教後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合唱》等不朽名作。
1940年赴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逝世於莫斯科。
在此期間,他創作了《民族解放》、《聖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中國管弦樂狂想曲》和《小提琴郭誌爾-畢岱》等交響曲。到目前為止,他的近300件作品已經被收藏。
此外,還撰寫了《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聶耳》、《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35篇。
由於對中國革命音樂發展的巨大貢獻,他獲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