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誠信的論據

關於誠信的論據

誠信的道理論據:晉文公以信服眾。

春秋時代,攻打小國原,晉文公耳,命令出征部隊只帶三天的軍糧,三天攻打不下,部隊就撤退。原國憑城固守,頑強抵抗,三天已到,未能攻下原國,晉文公文令撤退,總指揮說:“據消息,原國不能久守,待原國投降後,我們再撤。”

晉文公說:誠信是國家的根本,也是人民的希望,如果我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就得不償失了。晉文公下令,晉軍向後退了三十裏。原國聽聞此事後,主動向晉國投降。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從理論上來闡明誠信的重要性。事實勝於雄辯,讓事實來證明講誠信的重要性和不講誠信的危害性。曾子殺彘是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這是告訴人們:家長對孩子不能信口開河,要言必信。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否則父母將失信於孩子。

誠信的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壹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壹試。

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壹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壹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