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東漢晚期形成有組織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黃老道演變而成道教,在民間廣泛流傳;魏晉以後,由於統治者的支持,因而能夠躋身社會上層得以發展;從隋唐至北宋,更是道教的興盛時期,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宮觀不僅遍布全國,且規模日益宏大,道教學者輩出,道書數目大增並匯編成藏;南宋以後至明代中葉,道教在統治者的扶持下仍然繼續發展,但由於與金、元南北對峙,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道教內部亦因而宗派紛起;明中葉以後,內憂外患,朝廷自顧不暇,對道教未能從財力上支持;滿清入關後,統治者對道教不感興趣,因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道教遂由在上層社會轉入民間發展,漸變成秘密宗教團體。道教的發生、發展與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交織在壹起,在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曾經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中國道教史,對於研究我國思想文 化、社會發展深具重要意義。
中國道教史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早期道教(從道教的起源(從上古至東漢順帝時,即公元壹四二年以前);
東漢順帝時至東漢末,即公元壹四二年至二二零年);
道教的發展和改革(從三國初至五代末,即公元二二零年至九六零年);
道教的分宗分派(從宋初至元末,即公元九六零年至壹三六八年);
明、清時代的道教(從明初至清末,即公元壹三六八年至壹九壹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