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聞香識古人:帶妳走進傳統香之旅(壹)

聞香識古人:帶妳走進傳統香之旅(壹)

原載於中國大百科全書百科知識雜誌。

註:原文較長,分為四章。

(壹)歷史進程(9)

明代制作和使用熏香基本上是宋風遺留下來的,方法也多來自宋代,但制作更加精細,熏香的形式也更加豐富。線香出現在元代,到了明代,制作技術完全成熟,廣泛流行。到了明末,可以制作更細的線香,不用“模型”,而是用擠壓機擠壓。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今人合香之法甚多”,線香“材料加減不壹,多用白芷、川芎、甘松...、柏樹之類為末,以榆樹皮為糊、劑,用抽水機做成線香,做成線。”

明代中期出現“棒香”(以竹簽、木棒為香芯),又稱“棒香”。《尊生八記》中有制作棒香的方法:黃檀、丁香等。都是用蜂蜜和油混合合成香泥,“先和竹芯混合做第壹層”;趁濕,滾檀香、沈香等混合粉,做“第二層”;擦幹屏幕,上菜。

明代還有壹種早期的塔香,壹端懸空,在空中燃燒,稱為“龍桂香”。《本草綱目》也說“龍桂香要麽盤繞成物字形,用鐵銅絲懸掛,稱龍桂香”。

明代很多筆記、雜文都有論述香的研究,各種書籍也經常涉及香,但最著名的還是項城。作者周,本名江左,江蘇揚州人,明末著名學者、收藏家。

歷經二十余年編纂而成的《香成》是中國古代最豐富的香學專著,包括香史、香料、香器、香方、香文、香典、香異。

《四Ku全書》摘要說:“各種香中的名品、典故、史實、校勘方法、鑒賞方法,都壹壹引用,壹壹記載其始末。”《香城》是有史以來最全面、最廣泛的壹部香書,是明代及以前香著作的匯集。

香城所列香材約有420種,根據勾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香材,呈現出不同的香韻。書中印香17種,又稱封香,即終香、香;而其他420種香是混合在壹起的,所以把所有的香料磨成細粉,煉蜜,混合均勻是壹致的。

調香的最終目的是得到滿意的香味,所以氣味至上是唯壹的標準。

繼周的《相城》之後,唯壹值得稱道的關於香的著作是董提到的《非煙香法》。董說,字若愚,名安,浙江湖州人,是復社成員。明亡後,斷絕來往,出家為僧。他精通儒家經典,擅長草書。

《非煙香法》共分六章:非煙香註、博山爐變、公香評、香藥、公香變、非煙銖。董說燒香太幹,煙熏火燎,庸俗不堪。蒸香法無燥,香鮮爽,陰陽相合,能幫助人有活力,助其證聖人。應該大力提倡。

此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醫書也記載了許多香藥和香。《本草綱目》中幾乎包含了所有的香藥,也有很多利用香藥和香來除穢、祛疫、安神、改善睡眠、治療各種疾病的方劑,包括燃煙、熏鼻、沐浴、枕、戴。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帝國王朝,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漫長歷史的終結。它在時間上的優勢使它能夠富裕和誠實,它在發展文化事業上的起點高於其他朝代。

滿族統治者接受並推崇漢文化,香文化自然是清初皇帝們的最愛之壹。然而,它畢竟是中國封建社會和中國香文化的壹次“起死回生”。清初用香甚至香文化依然盛行,但此時香的靈性已經蕩然無存,漢唐之氣、宋人之雅都已蕩然無存。

明末遺民和清初文人也愛香。清代著名傳記文學《浮生六記·閑趣》中寫道:“靜室焚香,閑中雅趣。雲(作者之妻)嘗沈速之香,入鐵鍋蒸透,竈上支起銅絲架,離火半寸處慢慢烤,香而無煙。”

壹代詩人納蘭性德也寫出了許多佳作,如他的《江南夢》:“誰是昏啼?”雪忽翻香亭,輕鳳吹梅瓶,心字成灰。“詩人袁枚的《寒夜》也很有意思:“寒夜讀書忘睡,錦香無炬燒。美女生氣地抓起燈,問郎幾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