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的《吶喊》在哪裏出版?

魯迅的《吶喊》在哪裏出版?

論魯迅《吶喊》的序言

魯迅(1881 ~ 1936)

魯迅(1881 ~ 1936)是中國作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生於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壹個破敗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到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赴日留學,原本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改變民族精神。1905-1907參加革命派活動,發表《摩羅詩論》、《文化偏見論》等論文。在此期間,我奉母親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國結婚。1909年與哥哥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和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員,在北京大學和女子師範大學任教。1918年5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第壹次以魯迅的筆名出版,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從1918到1926,先後創作出版小說、流浪、隨筆、墳墓、隨筆、詩歌、野草、隨筆、熱風、華蓋、華蓋的延續。其中,發表於192112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南下廈門大學任中文系系主任。1927 1月,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1927 10到了上海,開始和他的學生許廣平壹起生活。1929,兒子周海嬰出生了。1930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同盟、中國左翼作家同盟、中國民權保護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到1936,創作了《歷史小說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雜文,被收錄在《姬友》、《三弦》、《二心》、《南強北動員》、《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等。魯迅的壹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全國新報副刊(B)》、《芒源》、《語絲》、《奔跑》、《萌芽》、《翻譯》等文學期刊主編;對青年作者的熱情關懷和積極培養;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引進國內外名畫和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獻,編著《中國小說史略》、《中國文學史大綱》,整理《姬》,編著《會稽縣舊書雜記》、勾古小說、唐宋傳奇、舊小說筆記等等。

1936 10 6月19在上海死於肺結核。數萬上海市民自發舉行公祭和葬禮,安葬在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安葬在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詞。

《魯迅全集》(20卷)1938出版。新中國成立後,魯迅作品的譯著已編成《魯迅全集》(10卷)、《魯迅譯著》(10卷)、《魯迅日記》(2卷)、《魯迅家書》,魯迅主編的各種古籍陸續再版。1981年,《魯迅全集》(十六卷)出版。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相繼建立了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魯迅的幾十篇小說、散文、詩歌、雜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豐富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翻譯成英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阿拉伯語、世界語等5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擁有廣泛的受眾。

《吶喊》導言賞析(李世東)

《吶喊》序是魯迅作品中壹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我們要從這篇序文入手,去理解魯迅的悲憤深沈的思想和簡潔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篇序言勾勒了作者早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當時背景下的自我靈魂流浪進行了深入分析。因此,在藝術表現上,作者在表達自我感受的過程中,突出了簡潔、凝練、豐富、深刻的藝術個性。

談論過去很容易迷失。在這篇序言中,我自己的故事和經歷被作者牢牢抓住。“醫療”問題成為作者用來表達過去的壹個基本線索。首先,我給父親買藥。結果“父親終於壹天天死去”。然後我去了日本的醫學院學醫,決心“治療像我父親壹樣被誤診的病人的痛苦。”但作者看到的是壹群來自中國的觀眾,他們“和其他人壹樣強壯,但表現出麻木”。筆者從這群看客身上看到的,不再是身體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病。作者展示了作者思想從關註軀體疾病到關註精神疾病的發展過程。同時,從藝術表現上來說,作者思想的這種轉變,僅僅是通過壹些沒有被別人註意到的小事的表現來實現的,可見作者的把握能力之精準。

魯迅顯然意識到了治療精神疾病有多難。他走進的註定是壹條孤獨的路。在序言中,作者不避諱自己的猶豫和孤獨,體現了開放坦率的藝術品格。作為序言,作品恰如其分地提示了他想寫小說的原因:“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征,不僅表現了魯迅生活其中的孤獨,也表明了作者在精神上帶領人民走出這壹孤獨的決心。於是,《吶喊》就成了作者從深深的孤獨中噴射出來的壹腔激情和孤獨。

通過讀這篇序言,我們體會到作者的筆法簡潔明了,什麽都不做。這種筆法對應的是他深沈冰冷的思想;同時,作者的簡潔明了並不意味著作者的思維單調狹隘。我們也看到作者在描寫生活瑣事的同時,總是把自己的筆觸推向我們的內心和精神。時至今日,這篇序文仍以其凝練周到的藝術個性和震撼人心的思想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

(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現代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版)

與文本相關的背景信息

1.《吶喊》的書名和寫作時間

狂人日記1918年4月孔乙己1919年3月。

醫藥1965438+4月09日明天65438+6月0920

壹件小事65438+7月0920頭發的故事65438+6月0920 65438+10月。

風暴1920 65438+十月故鄉1921 1。

阿q的真實故事1921年65438+二月端午節1922六月。

白光65438+6月0922兔貓65438+6月0922 65438+10月。

鴨子的喜劇1922 10月社會戲劇1922 10月

2.魯迅的“新生”

1907,魯迅27歲。夏天,魯迅、徐守尚、周作人、袁文釗等人積極籌辦《新生》文學雜誌。根據日本增田的回憶,蘇也是“新生活”的組織者之壹。為了辦好《新生》,魯迅從刊物名稱、封面設計、書中插圖等方面做了精心安排。第壹期的插圖是由英國畫家瓦芝在19世紀創作的壹幅名為“希望”的油畫繪制而成的。畫面上是壹個詩人跪在地上,眼睛被包裹著,懷裏抱著豎琴。但《新生活》從未出版。此後,魯迅潛心搜集資料,閱讀書報,翻譯作品,積極探索文藝運動的新天地。

3.錢(金信義)與魯迅的交往

錢(1887-1939),本名傅,本名鐘繇、德謙、,後棄姓,號易童。浙江吳興人。早年留學日本,與魯迅同時代人向章太炎學習《說文解字》。回國後,他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積極從事國語運動和語言改革。五四運動前夕,他參與編輯《新青年》,發表大量文章,成為新文學運動的先驅。1920後,他認為白話文運動勝利了,於是“隱退”,與魯迅漸行漸遠。據《魯迅日記》記載,自1965438+2007年8月9日起,錢曾多次拜訪魯迅。

4.紹興縣館內(1965438+2002年5月6日-191965438+2009年10月20日)

1965438+2002年5月5日晚7點左右,魯迅安全抵達北京。五月六日上午,他搬進紹興縣館。

紹興縣館,原名善會義館,為紹興殷珊和會稽縣的候補官員提供住宿。宣彤時期,舊制廢止,殷珊與會稽合並組成紹興縣,故山會義亭改名為“紹興縣亭”。縣館的門是魯迅父親周鳳儀的壹個朋友寫的。公會大廳占據了相當大的面積,包括57個房間和壹個大廳。

魯迅最早住在紹興縣館藤花廳。正房三間,東廂房三間,西廂房三間,東有藤花池。據說魯迅住在花藤館的西屋,後來搬到兩間朝南的小北屋。藤花館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床板縫隙裏臭蟲成群,鄰居經常半夜吵鬧,有時甚至聚眾賭博,讓魯迅徹夜難眠。往往被魯迅痛斥之後,他們不得不稍微克制壹下自己。

1965438+2006年5月6日,為了“避噪”,魯迅搬到紹興縣亭子西邊壹個院子裏的布書書店。布書書店是壹排朝東的正房,北面有壹棵大槐樹。相傳壹個富人的妃子被吊死在槐樹上。所以雖然槐樹已經長得夠不著了,這個房子還是沒人住。蔔書書屋前有“楊雲堂”供歷代鄉賢牌位,後有“西仙閣”供文昌魁星等神靈,院中還有人吊死。魯迅就住在這裏,可以說是鬼神之鄰。雖然部落格書店寂寞冷清,但比魯迅可以專心工作的花藤館安靜得多。

布書書店有四個朝東的房間,壹個在南邊,兩個在北邊,門開在第二個房間的中間。1917之前,魯迅就住在南方的這個房間裏。1917年,他搬到北邊的單間,中間的房間作為洗臉吃飯的地方。由於紹興會館不供餐,教育部食堂又辦得不好,魯迅經常在小飯館包飯,有時也以遊擊方式在街上買菜。客人來訪時,會在縣館附近的廣和居點些炸丸子、木須肉、酸辣湯招待。

魯迅的臥室和畫室陳設簡陋:北窗下是壹張床,旁邊是壹張書桌、壹把藤椅、書架和擺滿書籍、拓片的方桌。魯迅以前晚上工作,半夜壹兩點才睡覺。夏天的夜晚,蚊子很多,魯迅有時會在槐樹下乘涼。他搖著蒲扇,透過茂密的樹葉壹點壹點看著藍天,思考著中國的未來和出路。吐絲吊在樹上的蠶(俗稱吃貨)常常冷冷地落在他的頭上和脖子上。在蔔書書店期間,錢去過100多次,有時壹月多達七次。錢來的時候,喜歡在藤椅上和魯迅先生聊天。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壹說就是五六個小時。當時,錢參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