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漢字養生的演變與起源

漢字養生的演變與起源

簡化字以1964公布、1986修訂的簡化字匯總為國標。

簡體字有著悠久的歷史。漢字從甲骨文和金文到篆書,再到隸書和楷書。

魏晉時期開始出現楷書,南北朝時期(4-6世紀)碑刻中出現簡化字。到了隋唐時期,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字”。

漢字是不斷變化的,簡化壹直是主要傾向。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都有簡化字。現在看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殷商武定時期(公元前1250年)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以前,陶文符號只識別個別符號,不能讀壹個字,所以不能證明它們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或字符。戰國秦漢時期是漢字形體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正是在這壹時期,篆書成為隸書,楷書才得以完成。從古代篆書到現代中國隸書的變化是壹個質的飛躍。東漢後期出現楷書,之後字體趨於穩定。漢字的形狀是漢代定型的,壹直沿用到今天,所以我們的文字叫“漢字”。至今已使用約1849年。

簡化原則是既定慣例。從1956開始,大部分簡化字從古至今就有了,顏的《甘露子書》、和的《宋元以來民間字譜》(1930)和錢的《簡化字譜》(1935)就是明證。第壹表350字,第二表132字,簡化字匯總表***482字。有人對388個字的來源進行了調查,發現漢代及以前有165,438+065,438+0個字(占28.665,438+0%),三國至唐代有55個字(占14.17%),唐代及以前共有65438個。宋代至清代為175字(占45.65,438+0%),清代及以前為341字(占87.88%),民國及以前為46字(占11.86%)。

簡化字有的是古文字,有的是書法家寫的,有的是群眾寫的,都是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長期以來,簡化字、繁體字、異體字實際上是並行的。簡化其實就是把繁體字換成簡體字。從某種意義上說,簡化就是按照“言不盡意”的精神選取簡化字。最初用的是很多簡體字和繁體字。人們每天都在接觸簡化字,這是基本成立的,而且因為和繁體字的物理聯系,學習起來並不困難。所以使用簡化字不會造成文化斷層,也遠沒有切斷歷史。簡體字可以用來印刷古籍,傳播古文化。方案中,2236個簡化字平均10.3幅圖,對應的2259個繁體字平均15.6幅圖,每個字平均減少5.3幅圖,提高了漢字的清晰度,節省了視力。實行簡化字的中國大陸近視比例低於使用繁體字的臺灣省和香港,既節省了學習和記憶的負擔,又節省了書寫的時間,體現了以人為本。

/view/759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