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的筆畫是點、撇、撇、點、橫、豎鉤。
燈的介紹:
燈(拼音:dēng)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燈”原作“鐙”。古代的燈多為青銅制,上有盤,中有柱,下有底。把“鐙”的金旁改為火,就是燈,簡化為燈。“鐙”後來用作馬鐙的“鐙(dèng)”。“燈”本義指照明工具,引申為除照明外的其他發光發熱的裝置。
燈最初的作用就是給人們帶來光明,使人們從黑暗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傳入中國,佛法被信徒看作是可以破除黑暗,引導人們走向新生的指路明燈,所以佛法也就以燈為喻。宋代釋道元的《景德傳燈錄》、釋普濟的《五燈會元》就是基於上述原因而把“燈”字置於書名中的。
從豆演變而來:
壹個小小的、表面坑坑窪窪的陶碗,碗的底部有壹個把手支撐,簡單的造型,粗糙的工藝,放在壹般人眼裏,就是壹件不值錢的陶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在“萬家燈館”主人卿烈軍眼裏,這可是壹件寶貝。
在石器時代,人類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禦獸,其中還有照明。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
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制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裏,放上壹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出現的照明工具就是豆。“應該是有青銅器的豆,但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過。”
青銅器在當時是壹種身份的象征。老卿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制的陶器豆很可能是壹般百姓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