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旌的古籍釋義

旌的古籍釋義

旌的古籍釋義如下:

1、旌(拼音:jīng)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此字初文見於戰國楚系簡帛文字。本義是指古代旗桿上端飾有旄牛尾或兼飾有五色鳥羽的旗子。引申泛指旗幟,又引申為表彰、表揚,如“旌表”、“彰旌”。與使者所持的“節”很相似,所以也用為“節”,後由此引申出表彰、表揚之義,如“旌表”、“彰旌”。“旌”還引申為表明、識別、辨明等義。

2、旌”是形聲兼會意字。戰國文字從?,其甲骨文形體像壹面旗;青聲,“青”與“旌”古音相近。小篆變“青”為“生”,生本指草木初生,表示旗桿頂端的裝飾物狀如初生的草木。楷書承小篆,寫作“旌”。

3、本義是指古代旗桿上端飾有旄牛尾或兼飾有五色鳥羽的旗子。最早時,車所載的“旌”其“旄首”上大約僅有“析羽”(即數根羽毛),後來才又有了旗旛的,此後“旌”也用為旗幟的總稱。由於“旌”是由竿頭註有毛羽做成的。

4、《司常》職曰:“析羽為旌。”《爾雅·釋天》曰:“註旄首曰旌。”李巡註《爾雅》曰:“以牦牛尾著旌首。”郭雲:“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鄭註《周禮》雲:“全羽析羽皆五采,系之於旞旌之上,所謂註旄於幹首也。”《周禮》舉羽以晐旄,《爾雅》舉旄以晐羽,許鄭則兼舉之,合《周禮》、《爾雅》以立文。

5、孫炎雲“析五采羽註旄上”也。孫、郭皆雲:“其下亦有旒縿。”《鄘風》:孑孑幹旄。傳雲:“孑孑,幹旄之皃。”註:“旄於幹首,大夫之旃也。”此可證大常旗旃旗旟旐七者,皆得註羽旄於首矣。《左傳》:言晉人假羽旌於鄭,言範宣子假羽旌於齊,則在春秋時諸侯少有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