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教育十德是什麽

教育十德是什麽

問題壹:中華十德中的勤德是什麽意思 勤德,指勤於修德 篤學,指專心好學。

問題二:“茶十德”指的是什麽? 劉貞亮茶德

唐末 劉貞亮 在《茶十德》文中提出飲茶十德:

以茶散郁氣;

以茶驅睡氣;

以茶養生氣;

以茶除病氣;

以茶利禮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嘗滋味;

以茶養身體;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誌。

包括了人的品德修養,並擴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際關系上去。中國首創的茶德觀念在唐宋時代傳入日本和朝鮮後,產生巨大影響並得到發展。

問題三:中華十德的做文400字以上的 壹、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作用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浩瀚淵博 ,有諸多的道德規範;有豐富的踐履道德規範的德行;有如何實現道德社會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國文化獨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論等等。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範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的堯舜時代,《尚書? 堯典》 中就有 以親九族、協和萬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裏有禮、德、孝等文字,說明商代就已經有了初步的道德規範,出現了所謂六德,即知、仁、聖、義、忠、和的提法。

到了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儒家孔子提出的仁的倫理道德體系,管子提出了以禮為中心的治國四維,墨子提出兼相愛的倫理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無為清凈觀。可以說都是壹種倫理政治主張。

孟子在仁的基礎上,突出了義,認為人性本善,並提出人有手足四體,亦有,仁義禮智四端的四德說;荀子則認為人性惡,因而強調禮的作用。到了漢代,董仲舒系統的提出了三綱五常倫理政治主張,並強調了天人合壹,天人感應的天道觀;經過晉魏玄學的反思,隋唐佛風的熏陶,到了主道學的宋明時期,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反應到倫理上,就提出了八德。可謂下學而上達,因人而及天,其連綿不絕的是對天人合壹理想境界的追求,其壹再強調的是對人本道德政治倫理主張的治國思想。以慎獨,誠意,修身,五常,八德而內聖,以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外王,就個體而言當立德,就社會價值而言當立功,就思想信念而言可立言。

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得續存而沒有斷絕,誰能全盤否定它的價值呢?誠如著名史學家陳寅烙先生所言:中國古代哲學、美學都不如西方發達,先秦時期中國所擅長者乃是實踐倫理學,此實踐倫理學註重應用,而不孜孜於追究其形而上的問題。

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對未來可有的貢獻》中說:天人合壹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離開人生,也就無從來講天命。離開天命,也就無從來講人生,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人生與天命最高貴最偉大處,便在能把他們兩者和合為壹。

那麽天人合壹的觀念具體表現在哪裏呢?就表現在連綿不絕的為政以德倫理政治思想上;亦表現在是故君子慎其獨也的追求立德,追求作聖人個體道德自律上。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

1、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遠且延綿不斷,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與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容度首先表現在中國文化本身就是壹個多民族的文化***同體,並且具有的抗震性是同其自身的文化同化力和凝聚力密不可分的。在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展中,歷經外族侵略而不衰,而且還有壹個奇特的現象,即征服者征服了地,卻被中國文化征服了頭腦。這表現出中國文化有極強的抗震性與同化力量。從歷朝歷代的外族入侵皆是如此可知。

正如壹位德國學者施本格勒所言:中國與其說是壹個政治實體,還不如說是壹個文明實體--壹個惟壹幸存至今的文明。孔......>>

問題四:有關於竹十德的成語 竹是君子的象征,有十德如下:

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曰正直; 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曰奮進;

竹外直中通,襟懷若谷,曰虛懷; 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質樸;

竹壹生壹花,死亦無悔,曰奉獻; 竹玉竹臨風,頂天立地,曰卓爾;

竹雖曰卓爾,卻不似松,曰善群; 竹質地猶石釘方可成器,曰性堅;

竹化作符節,蘇武秉持,曰操守; 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曰擔當。

十德歸壹――超凡脫俗。

問題五:4年級下冊中華十德與國學禮德篇讀後感怎麽寫 中華十德與國學讀後感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既涵蓋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與創造力,也包括知識體系和生活方式。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大力推進國學教育,大力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從而形成強大的文化支撐力,使中華民族更加挺起自己的脊梁,百折不撓、眾誌成城、發奮圖強、勇往直前!

踐行忠德,要忠心愛國、忠於職守、忠於家庭,以忠心愛國為核心。踐行孝德,要孝親諫親、善悌友朋、敬老尊師,以孝親諫親為核心。踐行仁德,要仁愛憫人、仁善助人、仁和容人,以仁愛憫人為核心。踐行智德,要明辨是非、修身立德,求真求實、學不造假,學以立誌、學貴有恒,以明辨是非、修身立德為核心。

踐行信德,要誠實守信、相互信任、自尊自信,以誠實守信為核心。踐行禮德,要遵禮制、講禮讓、知禮儀,以遵禮制為核心。

踐行義德,要明辨義利、克己奉公,聲張正義、舍身取義,知恩圖報、註重情義,以明辨義利、克己奉公為核心。踐行勤德,要勤奮敬業、吃苦耐勞、勤儉節約,以勤奮敬業為核心。踐行勇德,要自強不息、英勇頑強,勇於擔當、見義勇為,勇於創新、勇於變革,以自強不息、英勇頑強為核心。踐行廉德,要知廉知恥、戒貪戒奢,聞過則喜、知錯必改,謹守名節、慎微慎始,以知廉知恥、戒貪戒奢為核心。

我們作為未來的接班人,壹定要踐行忠、信、義三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問題六:20世紀80年代茶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有哪些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壹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壹,天氣好為壹,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壹;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壹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壹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壹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表現形式編輯本段回目錄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壹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壹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壹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茶道歷史編輯本段回目錄

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壹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壹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誌。”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壹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壹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壹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淡閑潔,韻高致靜......”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壹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

問題七:三年級下冊國學書歲暮歸南山的意思 《歲暮歸南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作。此詩系詩人歸隱之作,詩中發泄了壹種怨悱之情。首聯兩句記事,敘述停止追求仕進,歸隱南山;頷聯兩句說理,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頸聯兩句寫景,自嘆虛度年華,壯誌難酬;尾聯兩句闡發愁寂空虛之情。全詩語言豐富,層層輾轉反復,風格悠遠深厚,富有韻味。

歲暮:年終。南山:唐人詩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隱居題。這裏指作者家鄉

問題八:林是什麽意思? 5分 ㄌㄧㄣ@

lín,名詞。

鄭碼:FFVV,U:6797,GBK:C1D6。

五筆字型輸入:ss 、ssy

筆畫數:8,部首:木,筆順編號:1234123。

[編輯本段]漢字本意

林字為會意字。從二木。表示樹木叢生。本義:叢聚的樹木或竹子。

[編輯本段]古詩文中的林字

林,平土有叢木曰林。――《說文》

《爾雅?釋地》說: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s。”(摘自黃現[著《古書解讀初探》)

有鶴在林。――《詩?小雅?白華》

每大林麓。――《周禮?地官?序官?林衡》

註:“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叢木曰林。林,森也。――《釋名》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晉?陶潛《桃花源記》

蔽林間窺之。――《黔之驢》

林姓在以前的百家姓中排名第147位

在最新的百家姓中的排名第16位

[編輯本段]林字的解釋

1、本義,會意字。從二木。表示樹木叢生。本義:叢聚的樹木或竹子。

如:

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樹林的地方);

深山老林;防護林;林落(樹林,叢林);

林浪(林瑯、琳瑯、林郎。叢林);

林麓(森林與山腳);

林泉(林木與泉石);

林錯(林中樹木交錯,形容眾多)。

2、指野外或退隱的地方。

如:富貴還鄉國,光輝滿舊林。――張說《和魏仆射還鄉》。

又如:林木(指山林田野退隱之處);林下人(退隱之人。林,指退隱之地);林丘(指隱居的地方)。

3、泛指人或事物的會聚,匯集處。

如: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托於世,而列於君子之林矣。――司馬遷《報任安書》。

又如:

林府(事物眾多之處);

林藪(比喻事物聚集的處所)。

4、郊外,野外。

如:林s(郊野。野外稱林,林外稱垌)。

5、林業。

如:農林牧副漁各行各業。

6、眾多的樣子。

如:

林者,眾也。萬物成熟,種類眾多也。――《白虎通》。

惟人之初,總總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貞符》。

又如:

林戈(如林之多。極言其多);

林立(如同樹林壹樣密密麻麻地豎立著,形容數量很多)。

7、姓氏。

[編輯本段]林姓

林姓始祖國神比幹 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壹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紂王,在其寵妃妲己的蠱惑之下,曾經把忠心耿耿,進諫三日不去的從父比幹,加以慘不忍睹的剖心之刑,這壹來,紂王不但失去了壹位最忠誠的大臣,而且他殺死自己長輩的罔顧人倫暴行,引起天人***棄,終於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這位被紂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義之臣比幹,正是後來千千萬萬林姓人的始祖。

關於這段淵源,許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詳盡的記載,譬如,《路史》上說:“殷比幹子避難長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則指出:“殷太丁之後,王子比幹之子,比幹為紂所戮,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魯有林放,仲尼弟子。《左傳》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傳》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壹項《晉安世譜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幹諫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賜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於周、魯、齊、衛。戰國時,有相趙者,始居九門(今河北省)。秦並趙,徙齊郡、鄒郡(均在今山東省),漢定三秦,分鄒郡,置濟南,遂為濟南人;下邳(在今江蘇省)林氏其後也。”

綜合以上的三項文獻,關於林氏的來龍去脈就十分清楚了。他們是上古聖君商湯子姓後裔,其直系始祖為公元前1123年被紂王所殺的少師比幹,比幹是商帝太丁的兒子,與紂王之父太乙為兄弟,論起輩份應該是紂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諫而被......>>

問題九:急請各位翻譯帝現身,幫忙翻成英文,跪謝~ 15分 香之十德:the incense ten DE

感格鬼神:feeling lattice ghosts and gods

能拂汙穢:washes impurity

靜中成友:static where friends

塵裏偷閑:dust engaged in

多而不厭:Much and not tire of

寡而為足:King for foot

久藏不朽:Long hidden immortality

常用無礙:monly used clear

問題十:十萬火急啊~~~~~~~~~~~~~~~~~~~~!!! 漫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摘 要: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如何,是關系到國家財經法規制度能否貫徹執行,經濟秩序能否維護,經濟發展能否促進的大問題,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壹項十分緊迫而重大的任務。本文結合實際,圍繞會計人員的十德,論述了推進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途徑和要求。

關鍵詞:會計職業;職業道德;十德建設

壹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壹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會計道德是壹般社會公德在會計職業行為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是引導和制約會計行為,調整會計人員與社會、與不同利益集團以及會計人員之間關系的社會規範。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如何,是關系到國家財經法規制度能否貫徹執行,經濟秩序能否維護,經濟發展能否促進的大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人員是多元利益主體的中心,肩負著客觀、公正地處理各方利益的艱巨任務。許多企業的管理者在追求企業財富、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下,常常失去理性,明示或暗示會計人員造假。在這種情況下,若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不高,屈從於管理者的意願做帳,假帳就很容易發生。另外,也有部分會計人員信念動搖,責任心差,道德失範,誠信缺失,以權謀私,違法違紀,走上腐敗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壹項十分緊迫而重大的任務。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十個方面來推進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壹、堅定理想信念以立德

理想信念是立身做人之本,也是道德建設之魂。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直接關系到能否用科學的眼光認識社會,用健康的態度對待人生,用正確的準則規範行為。會計人員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用科學的理論統壹思想、武裝思想、解放思想,把遠大的***產主義理想與會計本職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敬業愛崗,樹立會計職業理想,倡導求真務實,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既要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來鞭策自己,又要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工作態度,處理好日常的會計事務,堅持原則,不為他人所左右,公平地對待利益各方,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把好財務關。

二、牢記會計準則以守德

“誠信為本,操守為主,遵循準則,不做假帳”這是朱F基總理對會計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會計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會計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壹個真字,要求會計數據真實、可靠、可信,絕不可弄虛作假。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是企業科學管理和 *** 宏觀經濟決策的依據;虛假的會計信息必然造成決策失誤,經濟秩序混亂。被譽為我國現代會計之父的潘序倫先生倡導了信以立誌、信以守身、信以處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的立信會計精神。他認為,立信是做人的重要準則,同時也是會計人員安身立命的最根本的職業道德。他把信用看成是會計事業的生命線,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如果壹個人失去信用,就會弄虛作假,徇私舞弊,以至身敗名裂,更為嚴重的是會危害他人,給社會和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身為會計人員應當始終如壹地使自己的行為保持良好的信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決不為壹己之利、眼前之利而喪失道德操守,要守信如節,守身如玉,並在會計實踐中,加深理解德的內涵,深刻領會德的要求,切實履行德的規範,不斷沈澱德的力量,努力使自己成為壹個既有精深會計技能,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會計人。

三、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