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百科全書是什麽?

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百科全書是什麽?

說起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型圖書,很多人都會想到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計11095卷。書中有8000多種古籍和記載,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永樂元年(1403年),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用“戰勝困難”的名義趕走文健皇帝,奪取政權,自立門戶。名曰“永樂”,史稱“明成祖”。為了鞏固政權,炫耀文學的統治,朱棣明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督者,編纂大型圖書,系統收集世界各地古今圖書,便於參考。解縉 etc。,並組織147人按照洪武鄭雲的韻調將各種材料抄入書中。次年11月,全書編纂完成,定名為《文獻大成》。

朱棣的想法不是原創的。他要的其實是壹種書。班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壹種工具書。它是由多種古籍整理而成的,包括壹些章節和句子、片段甚至整本書,或者分門別類,或者按詞序整理。目的是方便查找和使用,找到需要的信息。就內容廣泛而言,類似於今天的百科全書,但更恰當的說法是,類書是百科全書匯編。特別是“永樂大典”中編纂的所有書籍都保持原貌,不改變書籍內容,這與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隨意刪改部分書籍的做法完全不同。因此,“永樂大典”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史料價值。

原來的“永樂大典”已經徹底消失了幾個世紀!永樂大典?圍繞原著“永樂大典”的是壹個又壹個謎團,有的學者甚至稱之為“中國圖書史上最大的謎團”。如果說對原始流通線索的考察仍然面臨著沒有文獻的困境,那麽復制品的流通就可以在文獻的記載中梳理出壹系列相對清晰的線索。原件的消失和復印件的隱藏在時間上的重合點是從隆慶元年到清初。這期間關於正本和副本的文獻不多,但很重要。盡管眾說紛紜,眾說紛紜,但壹個不變的事實是,原來的“永樂大典”幾百年都沒有出現過。所有的官方野史都找不到準確的原始記錄。關於原著的新聞再次保持沈默,似乎將成為人類永恒之謎的奧秘。

但隨著壹本書“永樂大典 Index”的出版,壹種對原作的新推測“永樂大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引起了人們重新尋找原作的興趣。目前能檢查的“永樂大典”分散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在世界範圍內,公***和私人收藏的“永樂大典”只有800多卷和大約400份。目前,國家圖書館藏書221冊(包括臺北現存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書60冊),居世界藏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