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山海經》是部什麽樣的書

《山海經》是部什麽樣的書

《山海經》是中國誌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壹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壹時,作者亦非壹人。[1][2]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余篇章內容早佚。原***22篇約32650字。***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誌》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1][2]

《山海經》版本復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誌》。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1][2][3]

對於《山海經》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4],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壹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1][5]

作品名稱

《山海經》

外文名稱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創作年代

先秦時期

文學體裁

散文

作者

佚名

全書18篇,《山經》五篇是為壹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幹節,前壹節和後壹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

《海經》中的《海外經》五篇是為壹組,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5篇為壹組,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五篇為壹組,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海經》以上每組的組織結構,皆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除著錄地理方位外,還記載遠國異人的狀貌和風俗。第18篇《海內經》是《山海經》地理狀況的總結,總結中國境內地理形勢分野、山系、水系、開拓區域分布;農作物生產;井的發明;樂器制作;民族遷徙;江域開發以及中國洲土安定發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壹壹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大荒經》由東開始,故有學者認為是南、西、北、東的方位順序與遠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經》由東開始,則可能是後人的改動調整),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關於《山海經》全書涉及的地域範圍及相關物事虛實,歷來眾說紛紜。很多學者都認為是壹次國家地理大普查之後的文獻記載,有壹些確實能確定下來,比如黃河、渭河、華山等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壹致。事實上,即使是《五藏山經》,也與整體格局和現實的山川不合,至今為止,尚未有誰能令人信服地將這些山川壹壹坐實。就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然而,《五藏山經》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別是《中山經》裏的山,《五藏山經》(即“山經”)本是以壹些真實的山川為基礎來敘事的,但說到荒遠無稽的極地,已是無能為力,只能憑借想象向壁虛構了。到清人編《四庫全書》 , 則說其“侈談神怪 , 百無壹真 , 是直小說之祖耳。入之史部 , 未為允也” ; 遂改列子部小說家類。

編章結構

聽語音

在班固《漢書·藝文誌》中,著錄有“《山海經》十三篇”,並將其列為“數術略”中“形法”類之首,但所列僅目,內容早佚。傳世《山海經》全書篇幅不大,不到三萬二千字,包括《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