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中國戲劇史》被臺灣“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列為教材;《中國文學年鑒1994》評價本書有縱橫結合、深刻科學、匡誤正疑三個顯著特點,全面系統,新見叠出,是研究戲劇史的重要貢獻。
《中國戲曲史論集》被《博覽群書》評為具有綜合藝術的大視角,敢於對戲曲界有爭議的問題發表深思熟慮的見解。
《西廂記淺說》被袁行霈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三卷列為參考書,香港《大公報》認為論述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是同類著作中少見的,論述的每項內容都引證豐富的材料加以說明;立論在平實穩妥中時有新穎精辟見解,新人耳目,令人嘆服。《博覽群書》認為本書見解新穎,是很有理論深度的專著。
他校註的《西廂記》(人民文學出版社)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小組辦公室的《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有專文評介。
《十五貫校註》被王季思主編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國戲曲選》(人民文學出版社)下冊註明吸收其成果;作為副主編完成的《古本戲曲劇目提要》獲北京市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壹等獎。
關於陸遊事跡的考證,糾正了大學教材和著述中的錯誤,已為學術界接受。
張燕瑾的戲曲研究,不僅具有多方位性,而且逐漸走向綜合研究的道路,即以戲曲為核心,進行歷史、哲學、文學及其他藝術的多層次探索,將古代戲曲發展的真實面貌、深層規律,作出新的發現與描述,為民族文化的弘揚和新文化建設服務。
以張燕瑾為第壹帶頭人,1998年申報下來博士點;由他承擔的北京市重點項目、12本約550萬字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2002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