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東漢時期紙質書是怎樣流通的?

東漢時期紙質書是怎樣流通的?

蔡倫改進造紙技術後,東漢時期的紙質圖書流通方式獲得了重大進步。紙被用於民間進行通信往來,手工傳寫越來越普遍,國家藏書和私人藏書得到發展,市場上出現了專門的書肆。體現了我國古籍的巨大進步。

漢代曾經普遍以簡帛作為主要書寫材料。自從蔡倫獨創新意,使用樹皮、麻頭、破布和漁網加工造成新“紙”後,紙就逐漸應用於民間通信活動中。

在新紙出現的初期,紙質的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究其原因,或是產量不夠,或是人們思想觀念尚未轉變。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充分認識到了紙張的優越性。

《北堂書鈔》記載了東漢時期書法家崔瑗用不起縑帛,以紙抄書送給朋友,特附言致歉:

今遣奉書,錢千為贄,並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

這封年代大約為東漢中期的書信,反映了當時紙已經成為較為普遍地應用於民間的書寫材料。蔡倫紙也為書籍通過抄寫實現流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由於用紙抄寫比較容易,使得文字、書籍的傳播更加廣泛。《晉書·文苑·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這個“洛陽紙貴”的典故中說到的“傳寫”,就是漢代書籍流通的另壹種重要方式。

造紙技術也促使了東漢時期圖書收藏的興盛。事實上,兩漢王朝都比較註重知識,早在西漢初年,經過秦末戰火,圖書文獻損失極為嚴重,“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漢高祖劉邦統壹國家後,開始文治建設,曾3次征集和整編圖書。

壹是在漢代初期,漢高祖令蕭何收集秦都秘籍;二是在漢武帝時,廣開獻書之路,除宮廷收藏以外,在宮廷之外建立了不少保管圖書典籍的機構,如石渠閣、麒麟閣等。同時私人收藏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三是在漢成帝時的獻書活動。

經過西漢官府這三次大規模的征書活動,使漢代圖書收藏達到了壹定的高度。“百年之間,書積如丘山”,“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先後收藏於長安的文獻達13500余篇。由於這些文獻極為零亂,皇帝便令人主持整編工作。於是出現許多“校書大家”,比如劉向與劉歆父子即為典型。

東漢時期的圖書流通方式也和西漢時期壹樣,是國家藏書和私人藏書,朝廷沿襲了西漢時期管理圖書中的制度,對國家所藏圖書進行了嚴格控制,允許閱讀者只能是皇帝、皇帝特許之人、編書者和校書人員。

此外,東漢朝廷召集過許多著名學者,利用國家所藏檔案圖書,撰寫國史,如班固、蔡邕等,先後在國家圖書館東觀,利用藏書,撰寫《東觀漢紀》。

同時,東漢時期,允許私人藏書,故當時的藏書家很多,藏書量也很大。據《後漢書》記載,班固、王和平、蔡邕等人,家中藏書甚多。由於東漢時期藏書事業的發展,“校書大家”鄭玄即為典型。

造紙技術的改進,也促使了“書肆”的出現。通過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學習經歷,可以看到當時洛陽這樣的都市中圖書市場的作用。

《後漢書·王充傳》記載:王充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因孝順在鄉裏被稱贊。後來到了京師,在太學求學,扶風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師。王充喜歡廣泛的閱讀書籍而且不摘章守句。由於家裏窮,沒有書可讀,他常在洛陽的書鋪上遊走,看人家賣的書,看過壹次後就能記住並背誦,於是,不久就廣泛地通曉了眾多流派的各家學說。

王充後來回到鄉裏,隱居從事教學。他完成的文化名著《論衡》,在學術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他的學術基礎的奠定,竟然是在洛陽書肆中免費閱讀書肆中所賣的書而實現的。

東漢時期還有另壹位學者荀悅,他的學術積累就是在書肆讀書實現的。據史載,荀悅12歲能讀《春秋》。因為家貧無書,每至書肆便饑渴閱讀。荀悅後來成為著名的歷史學者。他所撰寫的《漢紀》,成為漢史研究者必讀的史學經典之壹。

漢代圖書在市場的流通,表明書籍在紙張發明的推動下已經走向社會,並且有了與之配套的書寫文書使用的文具。推想當時買賣圖書已經有了大體確定的營業商和營業點。這也是文化發達程度的體現。

造紙技術的改進,促進了通信、傳寫、藏書及書肆的發展,是文獻流通方式的重大進步,也是文化史進程中的重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