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n suí bàn xià tāng
2 概述甘遂半夏湯為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方論》方[1]。
3 處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藥五枚,炙甘草(如指大)壹枚[1]。
甘遂3克 半夏9克(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芍藥15克 甘草6克(炙)
4 功能主治功能攻逐水飲[1]。治留飲欲去,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1]。
功在濬痰逐飲。主治痰飲,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飲家心下滿痛,欲嘔吐,或胸腹攣痛者。
5 甘遂半夏湯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再煎,頓服[1]。
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以蜜100毫升和藥汁,煎取200毫升,頓服之。
以水2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8合,頓服之。
6 藥理作用利尿作用《經方研究》:李春響等實驗報告,用本方100%水提取液進行家兔利尿作用的實驗,每公斤體重給藥1毫升,藥後30分鐘時5分鐘內尿液,與藥前5分鐘內的尿液比較無明顯增加,但1小時後5分鐘內尿量與藥前5分鐘內尿量比較,有顯著增加。
7 甘遂半夏湯的臨床應用1.留飲:吳孚先治西商王某,氣體甚厚,病留飲,得利反快,心下積堅滿,鼻色鮮明,脈沈。此留飲欲去而不能盡去也,用甘遂、半夏、白芍,加白蜜5匙頓服,前癥悉痊。或問:甘遂與甘草其性相反,用之無害而反奏效,何也?曰:正取其性之相反,使自相攻擊,以成疏瀹決排之功。
2.肺心病腹水:徐某某,女,46歲。患肺原性心臟病伴腹水已年余。用強心利尿劑後,病反加劇。癥見胸滿腹脹,四肢水腫,喉間痰鳴,心悸而煩不得臥,氣短欲絕,面色晦暗,唇周發紺,二便不通,不食不饑,口不渴,舌胖淡,苔潤,脈弦而結代。證屬脾腎兩虛,痰飲內阻,元氣欲脫。擬甘遂半夏湯化裁:人參15g,甘草3g煎湯,送服甘遂蜜丸(即本方)3g。服後4小時下大便3次,先下黑粒狀,繼下漿糊樣便,小便亦通,胸滿肢腫,痰鳴等癥均已見輕,呼吸好轉,顏面轉微白,唇周淡紅,胃納好轉。翌日,投木香12g,人參15g,甘草3g煎湯吞服甘遂蜜丸3g。服後2便暢通,繼以8味丸固本,經治月余,諸癥消失,至今6年,未復發。
3.腹壁脂肪增多癥:蔣某某,女,32歲。患者腹部逐漸增大已4月,經中西藥治療無效而轉外地某醫院。診時見:腹部膨隆,大如妊娠8個月,按之松軟如棉絮,自覺脹悶不舒,沈重乏力,神疲嗜睡,納減便溏,經閉3月,白帶量多,質清稀而有腥味,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沈滑。證屬脾虛失運,痰濕內停。治以健脾滌痰,方用甘遂半夏湯加減。甘遂9g,半夏9g,白芍9g,炙甘草9g,白術12g,茯苓18g。3劑。藥後腹脹大為減輕,精神轉佳,食納增加,白帶減少,惟大便溏瀉反劇,瀉下之物粘膩如魚凍,余無不適。原方繼進3劑,腹脹大已減3分之2,余癥俱覺好轉,大便仍間有粘膩物,脈沈滑,原方再進3劑。2年後,患者至某醫院分娩遇見,謂藥後健如常人,腹大全消,帶止經行,爾後懷孕。
8 各家論述1.《金匱要略直解》: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恐其過於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藥之酸,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緩,約之之法也。《靈樞經》曰:約方猶約囊,其斯之謂歟!
2.《古方選註》:甘遂反甘草。反者,此欲下而彼欲上也。乃以白芍約之,白蜜潤之,則雖反而甘遂仍得下滲。《黃帝內經靈樞》有言:約方約囊是也。甘遂、半夏逐留飲?漫於腸胃之間,雖利而續堅滿,茍非以甘草、白蜜與甘遂大相反者激而行之,焉能去其留著之根。相反為方,全賴芍藥酸可勝甘,約以監反,庶不混亂中焦而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