虺的讀音為huī。
虺(拼音:huǐ、huī)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 。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是蝮蛇壹類的毒蛇,引申指小蛇,又引申指蜥蜴類的動物,讀huǐ;又用於"虺?"、"虺頹",指疲勞有病的樣子,讀huī。本義是蝮蛇壹類的毒蛇,音huǐ。《詩·小雅·斯幹》:"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即夢到了黑熊羆是那樣粗壯,夢到了花虺蛇是那樣細長。
形聲字。從蟲,兀聲。初文作"蟲",字形像壹條頭向上昂,尾巴翹起來的蛇,戰國時期在"蟲"的基礎上增加聲旁"兀",進而成為形聲字。是"蟲"的加旁分化字局地重。隸變後楷書寫作虺。
古籍釋義。
虺,虺以註鳴。《詩》曰:"胡為虺蜥。"從蟲,兀聲。許偉切(huǐ)。臣鉉等曰:兀非聲,未詳。《詩》曰:"胡為虺蜥。"《小雅·節南山》文。今《詩》"蜥"作"蜴","蜴"即"蜥"字也。從蟲兀聲。許偉切。十五部。
譯文虺,虺用口鳴叫。《詩經》說:"為什麽成為虺蜥呢?"從蟲,兀聲。註釋①《詩》:指《小雅·正月》。今本原文:"哀今之人,胡為虺蜴?"孔穎達疏引陸璣說:"虺蜴,壹名蠑螈戶頸您,水蜴也,或謂之蛇醫,如蜥蜴,青綠色,大如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