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中國文學中最古老的文學體裁,是作者以豐富的感情和想象、清晰的節奏、和諧脫俗的語言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占據了壹定的比重(新大綱明確規定,要求學生背誦的古詩詞歌曲有50首)。在以往的高考中,單獨考試中詩歌鑒賞的內容占有壹定的權重。此外,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壹顆璀璨明珠。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宗旨。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文學鑒賞是人們閱讀文學作品時對其的感受、分析和評價。它是壹種審美認知活動,是閱讀能力的最高境界。文學作品的欣賞,對於學生來說,是建立在背誦、理解、分析的基礎上,在閱讀中發展了壹個新層次的能力,而古詩詞的欣賞往往很難欣賞到其他的文學文體。壹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基礎,以及如何培養這個能力水平來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遣詞造句。散文的語言單位是句子,詩歌是以詞為單位,用最少的語言概括豐富的內容。因此,中國古代詩人都非常註重對詩歌文字的推敲和錘煉。“唱壹句,斷幾根須。”俗話說,很多詩人總是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深刻感受。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文學作品的語言是文學作品塑造藝術形象的最基本材料。就像做家具用的材料,燒陶瓷用的泥,蓋房子需要的材料。但這些東西必須事先經過精挑細選,才能做成高檔家具,燒成精美的陶器,建成堅固的房屋。教師要用更具體的例子來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語言材料,壹定要選擇生動的。所謂生動形象,就是能夠具體而準確地描述社會生活的外在感性特征,使人感覺真實,看得見人,聞得見聲,摸得著物,進入環境。正如中國文學批評家劉勰在總結中國古代詩歌運用語言的經驗時所指出的:“燒桃花鮮,而似楊柳,喧囂如朝霞,似雨雪,嘯黃鳥聲,學草蟲之韻,為璀璨之星。”比如陶淵明的詩《鳥戀老林,魚塘思鄉》,詩人精心挑選了“愛”和“思”兩個字,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渴望擺脫束縛,回歸自然的心情。王安石“春風綠在江南岸”這句話中的“綠”字,表現了春風給江南大地帶來無限生機,表現了江南初春的景色明媚宜人,“綠”字給人以對無形的自然季節的物感。宋祁《紅杏枝頭春聒噪》壹句中的“聒噪”二字,充分表現了杏花的具體特征,熱情洋溢,給人壹種喧囂之感。不僅如此,還展現了杏樹枝頭蝴蝶飛舞的熱鬧景象,“鬧”字隨處可見,春日的絢爛景色躍然紙上。例如,“深雪舊村,昨夜開枝”這句話中的“壹”字,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早期的梅花。以上例子都是古代詩人文字生動形象的例子。為此,老師必須引導學生從反面進行比較。王安石為什麽不用“春風再來江南岸”?宋祁為什麽不用“春日紅杏枝頭好看”?為什麽戚跡不用“昨晚開了幾家分店”?這種正反對比,讓學生體會到詩歌中的煉字之美。此外,還應引導學生在欣賞詩性詞語時註意詩性語言的意蘊。所謂含蓄,就是把思想感情藏在形象裏,讓意圖溢於言表。科學家用抽象思維讓真相盡可能簡單,藝術家用形象思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隱藏在形象中。正如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劉知幾所說,“言近而遠,言淺而深。言雖已盡,意未盡。”比如《飲酒》中,陶淵明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山色,山色漸好,飛鳥歸。”詩人在他的詩中,並不明白自己想要表現和追求的是什麽,而是隱藏和駐留在壹些拒絕理解真相的場景中,比如“清理曠野,回歸田園”。在“拙”的句子中,詩人並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本意,而是用含蓄委婉的諷刺來表明自己堅守美好的情操,不願卷入骯臟的官場生活。可見,詩歌是很講究語言的含蓄的。其次,要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意境。詩歌的主題通常是通過意境來表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所描寫的生活圖景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引子。體驗意境的方法是誘導學生抓住詩歌的畫面和氛圍去理解和感受“此時此刻”和“此景”中的“情”是什麽。詩歌中情景結合的基本方式有:情景抒情、直接抒懷、情景抒情、情景互動。學生欣賞詩歌的意境往往比欣賞詩歌的文字更難。這就需要教師從兩個方面認真誘導學生去把握。壹個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為詩歌裏的世界是壹個情感世界。《毛詩序》說:“情動於中,為言所形。詞不足則哀嘆,詞不足則傳唱。”也就是說,詩歌是壹種激動情緒的表達。“詩人,吟詠性情。”構成詩歌情感世界的是詩人的“氣質”。“氣質”是壹種具有強烈個性特征的情感。二是把握作品的畫面。詩人的觀察、經歷、頭腦中的想法、現實生活中的感受、聯想和想象,都要按照思維本身規律的要求,用語言生動地再現出來。如“星辰自空地傾下,月兒奔流上江”(杜甫《外國壹夜》),詩人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畫面是星辰低垂,葉萍茫茫,月兒隨波湧動,江水潺潺。詩人在這些場景中有什麽感受?除了對畫面的把握,還與詩人當時的處境和感受有關。當兩者融為壹體,我們就不難理解詩人用音樂場景來寫悲情了。以遼闊的葉萍,浩蕩的河流,燦爛的星月,映射出詩人孤獨的意象,甚至無話可說的悲涼心情。水天遼闊,沙鷗淪陷,人如沙鷗,紛紛轉向江湖,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漂泊悲涼。第三,引導學生從修辭角度欣賞詩歌。詩歌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中國的詩歌創作積累了極其豐富和寶貴的藝術經驗。其中,賦、比、興是三種傳統的表現手法。鑒於教學要求,我們只需要從詩歌修辭格來引導學生的鑒賞。修辭格又稱修辭格,是為了更有效地使用語言,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對語言進行刻意加工而形成的各種修辭方法。因此,可以根據詩歌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工整性、抒情性等特點,對修辭格進行指導,尋求相應的修辭格。總的來說,詩人為了使詩歌語言生動形象,常常運用比喻、比較和誇張的修辭格來增強語言教育的表達效果,使之生動形象。比如白居易用了壹系列的比喻,寫出了虛無縹緲,轉瞬即逝的無形音樂。琵琶女演奏琵琶所產生的聲樂極其生動,使讀者感聲見形,不僅喚起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孔雀自東向西飛,徘徊五裏”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的開篇引發了詩意,烘托了氣氛,使詩歌的藝術形象更具典型性和悲劇性。比喻也是古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格。事物是擬人化的,奇妙的,有靈性的。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描繪了春天夜晚的雨景,表達了他的喜悅。第壹副對聯“好雨知時節,當春來”在這個含苞待放的春天需要的時候,及時趕到了。顓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進壹步深化擬人化。贊美雨在人們熟睡的夜晚,隨著微風悄悄降臨。默默的,認真的,密集的聽。黃油滋潤著世界上的壹切。它無意取悅。不求人知道詩人是春雨的化身。同時從聽覺上捕捉到了春雨的細微無聲的特點,描寫的生動準確。詩謠不僅要生動傳神,最能體現詩謠特點的是它的音樂美和工整。這是因為除了語音的和諧、清濁的兼容、四聲的交替甚至押韻之外,詩人還經常運用對仗的修辭,使詩歌語言工整而有節奏。在古詩語言中,對偶具有很高的修辭效果。它通過整齊劃壹的外觀和形式美來表達濃縮的內涵,使讀者在閱讀後容易感知到聯想和記憶的和諧節奏(規律性),給人壹種美的享受。平行不同於二元。在古代詩歌中,詩人處處使用對偶修辭,也可以說,沒有對偶,就無法成就詩歌。並行度不壹樣。這種修辭格只在古詩中使用,如《木蘭詞》中的“車市馬,西鞍,南轡,北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臣,四十專市居民。”《孔雀東南飛》中“十三會編繩,十四會剪衣,十五會彈琴,十六會背詩。”以上例子都是古典詩詞中的句子。通過使用這些修辭手法,詩人不僅用這種連貫的語言流壹次又壹次地打動讀者的心,而且使詩歌具有了鮮明的節奏和工整的語言。此外,詩歌語言的抒情性往往通過重復、對比等修辭格來表現。屈打、雙關、反諷、對比也是詩人常用的修辭格,用以表達詩歌語言的含蓄性。總之,古詩詞鑒賞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沒有理解就不可能有鑒賞。如果學生在對古詩詞的品味和鑒賞中沒有修辭的引導,是達不到這種能力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