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書的內容包羅萬象,不僅記錄了道教的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醫藥學、養生學、化學、音樂、地理等多種學科的珍貴資料。道教經書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寶庫。
主要經典《道德經》、《?南華真經?》、《文始真經 》、《沖虛真經》、《通玄真經》 、《度人妙經 》、《陰符經》 、《清靜經 》、《西升經》、 《心印經 》、《黃庭外景經 》、《黃庭內景經 》、《玉皇經》 、《玉樞經 》、《三官經》 、《北鬥經 》、《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內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坐忘論?》、《化書 》、《重陽立教十五論》 、《龍門心法 》
常誦經典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經前諸韻贊、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諸真寶誥、中堂贊及邱祖懺文等、小贊及結經謁等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經前諸韻贊、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拔罪妙經、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諸真寶誥、中堂贊及報恩寶誥等、小贊及結經偈等
道藏道藏,指道教書籍的總稱,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六朝以來道教經典。它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壹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
不同版本《北齊道藏》
大規模編藏道書始於北周。周武帝時,“以沙門邪濫,大革其訛”,召道士王延至京,為置通道觀(即唐玄都觀前身),並精選道士八人,與延***弘玄旨。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觀道士所上《玄都經目》,增入諸子論,***6363卷,較諸陸修靜所搜集者已大大有增加。建德年間,周武帝敕置通道觀,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經圖,緘藏於觀內。延作《珠囊》七卷,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卷,奏貯於通道觀”。
《開元道藏》
皇帝因尊奉道教教主李耳為其遠祖,故而重視道經編纂工作。唐高宗時期,曾有《壹切道經》行世。開元(713—741)年間,唐玄宗派遣使者搜訪道經,唐開元年間,玄宗詔令發使搜訪道經,親加尋閱。期間玄宗著《瓊綱經 目》,凡七千三百卷。後唐玄宗又親自主持編修《玉諱別目》,記傳疏論相兼,九千余卷。’’天寶七載(748)詔令傳寫,以廣流布。名《開元道藏》。唐玄宗支持編撰的這兩部道藏達到了歷代整理道書的高峰。
《寶文統錄》
唐安史之亂時,兩京所藏道書多遭焚毀,以後諸帝又陸續派人搜尋整理。大歷年間,又及7000卷。嗣經唐末五代之亂,道教經籍賴杜光庭、暨齊物、梁文矩諸人的搜集貯藏,才使六朝道書十存四三。宋朝開國後,又大力搜集道書和編纂道藏。宋太宗嘗求得道經7000余卷,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校正,刪去重復,得3737卷。北宋大中祥符初年,真宗詔令道士修校,命宰臣王欽若總領,在徐、王校訂的基礎上,加以增補,***4359卷。較徐鉉等所校訂的道藏,增加622卷,並撰成篇目上進,賜名《寶文統錄》。
《大宋天宮寶藏》
由於《寶文統錄》的綱條與《瓊綱》、《玉緯》之目參差不同,王欽若、戚綸等又推薦張君房主持再次校修。依三洞綱條,四部錄略,品詳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成藏,***4565卷;函目起《千字文》天字,終於宮字,得466函,題曰《大宋天宮寶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寫錄成七藏。
《政和萬壽道藏》
北宋崇寧年間徽宗詔令搜訪天下道教遺書,就書藝局令道士校訂。至崇寧、大觀年間,又增至5387卷。政和中刊藏典,又兩詔郡國搜訪道門遺書,所獲甚夥,乃設經局,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堅詳加校訂,送龍圖閣直學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黃裳役工鏤板。事畢,進經板於東京(今河南開封),***540函,5481卷,名曰《政和萬壽道藏》。道書雕板,始於五代,而全藏刊板,則始於此。
《大金玄都寶藏》
《政和萬壽道藏》經板,歷經靖康之亂,至金已殘缺不全。金大定四年(1164),世宗詔以南京(即宋東京,今河南開封)道藏經板付中都十方大天長觀(舊址在今北京白雲觀西)。金明昌元年(1190),提點沖和大師孫明道,據以補綴完成,印經壹藏。後孫明道奉詔,分遣黃冠訪遺經於天下,募工鳩材,不二年,鏤槧具完,***得遺經1074卷,補板者21000余冊,積83198冊。孫明道於是倡諸道侶,依三洞四輔,品詳科格,商校異同,加以詮次,勒成壹藏,***6455卷,題曰《大金玄都寶藏》。泰和二年(1202),天長觀毀於火,經板亦被焚。
《玄都寶藏》
元初,道士宋德方倡刊道經,令其弟子秦誌安於平陽玄都觀總領其事。至乃馬真後稱制第三年(1244),全藏刊竣,凡7800余卷,亦稱《玄都寶藏》。經板即存於平陽玄都觀。定宗時,移貯新建之平陽永樂鎮純陽萬壽宮。由於參加校定者皆全真道道士,故此藏中全真道著作頗多。元憲宗和元世祖時,道教因在僧道辯論《老子化胡經》中失敗,佛教徒奏請“自道德經外,宜悉焚去”,至元十八年(1281),詔令除《道德經》外,其余道書和道經印板盡行燒毀。其中道家哲學義理精華,帝王崇道記和道士與佛教論戰之書,這些書經此焚經之後大部分不存。自晉唐宋以來歷代隱士與道士精心積累保存的大批珍貴典籍、道書,都因此次“至元焚經之禍;而致缺佚。而留下來的多是帶有佛教色彩的經書。可知那批典籍之特色與珍貴。據考證,現存《正統道藏》所收《道藏闕經目錄》中著錄的許多道書,就是在元代焚經後缺佚的。元朝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道教文獻與中華文化遭受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從此記錄歷代佛道論戰的典籍也只剩佛教單方面的記錄訴述。也是導致後世道教術多學少的原因。直到敦煌出土《道教詮理答難》才得窺見佛道論戰真貌。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雲:“今本《闕經目錄》,即明正統刊藏時校《元藏》所闕之目錄。”粗略統計,***闕794種2500卷,相當於半部明《正統道藏》被燒毀。自此形成了如明《笠翁對韻》中所說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壹二奇峰棲吾道友。”的現象。
《正統道藏》
明成祖即位(1403)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修道藏。永樂四、五年間,又壹再催辦。永樂八年,張宇初去世,詔令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修。直到正統九年(1444),始行刊板,英宗又詔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備。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統道藏》。
在明朝時,雖然道教已經逐漸失去了在社會和政府中的主導地位,勢力開始衰落,但是,在對道教的宗教經典進行整理和修訂方面,明朝卻是壹個最重要的時期。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道藏,就是在這壹時期完成的。
在以前的朝代,也曾經編寫過幾次道藏,但由於歷史原因,它們都先後失傳了。所以到了15世紀初,明朝的永樂皇帝下令重新編寫道藏。從1406-1445年,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經歷了幾位皇帝,終於完成了明朝時期的第壹部道藏,這就是《正統道藏》。***有5305卷,480函。過了150多年後,萬歷皇帝再次下令編寫道藏,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內容,這就是《萬歷續道藏》。
明朝的這兩部道藏,***有510函,5485卷。《正統道藏》按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各部收書***壹千四百三十種。計洞真部三 百壹十六種;洞玄部三百零三種;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種;太玄部壹百壹十七種;太平部 六十六種; 太清部二十四種;正壹部二百四十種。但《正統道藏》分部十分淆亂,如《道德經》等道家道論當入《道藏》首列,而今《度人經》誤入《道藏》首列;《上清經》 當入洞真部,而今大都誤入正壹部; 《度人經》諸家註當入洞玄部,而今誤入洞真部;道家諸子註疏當入太玄部,而亦誤入洞真部。如此之例甚多。故上列各部收書數,實已不能反映其各部書的真實數字; 而上列收書之種數,也只是約數。其中不少類書,只算壹種,實際包含多種,如《修真 十書》收有南宗諸傳人之詩文集《金丹大成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十 種以上;《雲笈七箓》為《大宋天宮寶藏》之輯要書,或節錄,或取全文,收書之多更 不勝枚舉。因此實際收書之種數比上列數字為多。參加纂修的道士,除張宇初、張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樂時有塗省躬,正統時有喻道純、湯希文。現存《正統道藏》3部半壹部存於北京市圖書館;另壹部於南陽市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僅存半部。還有青島市博物館收藏的萬歷年間刊《道藏》。
《萬歷續道藏》
編纂《正統道藏》時,因搜訪不周,缺漏甚多,萬歷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奉旨校刊“續道藏”,亦以《千字文》為函次,自杜字至纓字。凡32函,180卷,名為《萬歷續道藏》。
涵芬樓影印本
正、續道藏經板傳至清代,日有缺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遂全部被毀。明清兩代,頒賜各宮觀的道藏雖多,但以屢經兵燹,存者甚少。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名義,據北京白雲觀所藏正、續道藏影印,縮改為石印六開小本。每梵本二頁並為壹頁,凡1120冊。但白雲觀所藏道藏雖曾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王廷弼助資修補,但仍有殘缺。全藏目錄,見所收《道藏經目錄》4卷。該館復就全書中抽選170種,別印《道藏舉要》398冊。明季有《道藏目錄詳註》2種,各4卷,分別為白雲霽、李傑所編。均略有題解。白編“詳註”收入《四庫全書》。
《道藏輯要》
清康熙年間,彭定求收道書200多種,編成《道藏輯要》,按二十八宿字號,分為28集,***200余冊。道教重要經典,歷代祖師、真人著作,科儀戒律,碑傳譜記,悉有收錄,實為道藏之節本,其中還有明版道藏之外的晚出道書。嘉慶年間,蔣元廷編有《道藏輯要目錄》 1卷。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道藏輯要》已經罕見,成都二仙庵道院又將其重刊,並新增賀龍驤所編《道藏輯要子目》 5卷,另刻有《道藏輯要續編》及《女丹合編》並行於世。此外,還有閔壹得編《道藏續編》第1集,蕭天石蕭公編《道藏精華》,均對正續道藏有所增補。《道藏精華》,選錄道家道教典籍之古本、孤本、鈔本秘籍,***達八百余種,註釋集解者,則達千余家。其搜羅之廣博、內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貴、選刊之謹嚴,堪稱四絕。由於道藏卷帙浩繁,檢索甚為不便。1953年7月,翁獨健根據《正統道藏》和《萬歷續道藏》以及《道藏闕經目錄》、《道藏輯要》的內容編撰《道藏子目引得》壹書,內分“分類引得”、“經名引得”、“撰人引得”、“史傳引得”4部分,為檢索道藏較好的工具書。1949年,陳國符撰《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訂再版),對於三洞四輔經之淵源及傳授、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多有所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