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西亞和北非概覽

西亞和北非概覽

西亞

(西亞)也叫西南亞。亞洲西南部的地理區域。位於亞洲、非洲和歐洲的交界處,介於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裏海(內陸湖泊)之間,素有“五海三洲之地”的美譽。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小亞細亞半島。包括亞洲的伊朗、伊拉克、格魯吉亞,亞洲的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亞洲的土耳其,亞洲的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爾、也門、阿曼等國。面積約71.8萬平方公裏(包括西奈半島的埃及6萬平方公裏,不包括歐洲的土耳其2萬平方公裏),約占亞洲總面積的1.6%。

自然地理特征

自古以來,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東西方交通的要道。絲綢之路從中國Xi開始,沿著河西走廊出新疆,穿過巴基斯坦,然後從西亞到歐洲。現在,西部除了連接三大洲的陸地和國際航線,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也連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海峽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壹出口。南部的波斯灣是世界石油運輸的主要水道,而霍爾木茲海峽和曼德海峽則是海上石油運輸線的“咽喉”。因此,西亞在戰略上處於壹個連接三大洲、溝通兩洋五海的現代化陸海空交通樞紐。

高原主導的地形:西亞東部的伊朗高原,西部的亞美尼亞火山高原和小亞細亞的安納托利亞高原,都是內陸高原,被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形成的褶皺山脈所包圍,邊緣分布著許多高大的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是前寒武紀古陸形成的臺地高原。平原面積不大,主要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庫拉河谷平原。在地質歷史上,西亞高原發生過多次火山活動,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巖臺地。分布著許多火山,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現代火山和地震也相當頻繁。外力地貌以幹旱風沙地貌為主,沙漠分布廣泛。

氣候幹燥的北回歸線穿過這壹地區的中部,大部分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和幹燥的東北信風控制。同時,該地區西南毗鄰幹旱的北非,高原邊緣被高大的山脈環繞,氣候幹燥,多屬熱帶亞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少,蒸發強。年降水量大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較多的地區壹般不超過500毫米,只有山區和地中海沿岸地區降水豐富。地中海東岸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夏季幹燥。阿拉伯半島是世界聞名的幹旱氣候區,降水稀少。受降水和地形限制,該地區內陸河流域和無流區廣闊,地表徑流差,河網稀疏。除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外,大部分為短河流,大部分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區,由冰川融雪水補給。河水量小,季節變化顯著。

沙漠和半沙漠景觀西亞的自然植被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的沙漠和半沙漠(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種類少,抗旱性明顯。發達的根、肉質莖和針狀葉多為矮墊灌木,有許多壹年生短命植物和多年生假短命植物。森林主要分布在多風多雨的山區。地球表面大部分是裸露的,富含水生植物的綠洲多分布在沿海低地和幹旱河床沿岸水量充足的地區,生長在綠洲上的椰棗林是其特殊的景觀。

豐富的石油資源西亞石油資源極其豐富,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壹半以上。波斯灣的海岸、海底和兩河流域是世界聞名的油田,波斯灣是以它為中心的壹個巨大的石油帶。西亞石油儲量大,埋藏淺,油質好,易開采。石油的形成與其地質構造密切相關。波斯灣地區和兩河流域在地質構造上屬於新褶皺山系的邊緣坳陷帶,儲油構造良好。同時,長期溫暖的海洋環境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條件。海洋生物的遺骸沈入海底後,成為生成石油的有機物的來源,經過復雜的生化過程,逐漸變成石油。其他礦藏包括鉻、銅、銻、錳、鐵和磷灰石。

復雜的人文地理特征西亞不僅是亞洲、歐洲和非洲的結合部,也是古代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壹。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等世界和地區性宗教的發源地。在近代歷史上,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多次瓜分,使得這壹地區的民族、語言、宗教、領土和邊界問題相當復雜。多年來,它成為兩個民族之間或兩個民族之間,或壹個國家內部民族之間政治動蕩的導火索,並因外部壓力的幹預和控制而進壹步復雜化。西亞壹系列問題的起源、發展過程和趨勢都與之有關。

居民2.2億多(1990)。它是戰後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之壹。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50年代為25.8‰,60年代為27.5‰,70年代為29.2‰,80年代超過30‰。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西亞仍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壹,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2人,人口分布極不均勻,以地中海沿岸和兩河平原地區最為密集。沙漠地區人煙稀少。西亞有大量的外籍勞工,集中在波斯灣的幾個石油輸出國,約占總勞動力的80%,已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勞動力市場。人口城市化進展迅速,從1950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93%)等產油國更是高達80 ~ 90%。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從1增加到13,德黑蘭(600萬人)發展成為特大城市。城鄉差別很大,農村仍然過著落後的遊牧生活。阿拉伯人占1/2以上,是世界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區之壹。集中在中國中南部: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地中海沿岸國家。小亞細亞半島多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多為波斯人,以色列在世界上主要是猶太人聚居地(約83%)。塞浦路斯主要由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組成,還有阿塞拜疆人、格魯吉亞人和亞美尼亞人居住在外高加索。

經濟發展的特點按其經濟特點可分為兩種經濟類型,即石油輸出國和非石油輸出國。石油出口國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曼。石油是各國的經濟命脈,石油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和出口值中所占的比重是絕對主導的。建築業、運輸業、加工業和商業都是以石油生產為基礎的。戰後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壹。單壹的經濟結構往往受到國際市場,尤其是能源市場的影響。為此,各國正在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逐步實現發展多元化。勞動力資源不足,每年有大量外國工人和技術人員從國外進入,成為世界重要的勞動力市場。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多種經濟成分並存。非石油出口國的經濟主要是農業和畜牧業。采礦業和加工業相對較弱,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在運輸、加工和提供服務方面從石油中獲得可觀利潤,收入可觀。當然,各國的發展水平差距很大。西亞的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受氣候影響,灌溉農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大麥和豆類,其次是小米和水稻。棉花、煙草和甜菜等經濟作物。畜產品和幹鮮果品是重要的出口產品,如棗、榛子、開心果、石榴、橄欖、紫羊羔和安卡拉山羊。耕地集中在沿海地區、河谷和綠洲,山區和高原的草地牧場以畜牧業為主。農產品自給率低,已成為世界農畜產品主要進口地區之壹。

北非

北非

北非,非洲大陸的北部,傳統上是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廣大地區。面積837萬平方公裏。人口1.5億(1991),70%以上是阿拉伯人。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是北非重要的人文特征。埃及、蘇丹、利比亞有時被稱為東北非洲,大多屬於撒哈拉沙漠;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被稱為西北非洲或馬格裏布,阿特拉斯山脈斜穿過北部。礦產資源包括石油、磷酸鹽和天然氣。農產品包括棉花、阿拉伯樹膠、軟木、橄欖、無花果、棗等等。生產駱駝。包括以下國家和地區:

阿爾及利亞

埃及

利比亞

蘇丹

突尼斯

西撒哈拉

摩洛哥(包括休達的休達——摩洛哥北部海港城市;梅利利亞梅利利亞——摩洛哥東北部港口城市,自1497年起被西班牙占領)。

加那利群島(西班牙)

亞速爾群島(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