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漢時,有意征詔他出山為官,但任永不問世事,佯裝罹患青光眼,拒不出仕,甚至見兒子溺死井中,也見而不言,證明自己“眼瞎”。東漢建武元年(25年),原蜀郡被改稱導江後之卒正(郡守)公孫述在益州自稱“白帝”,建立割據政權“大成”後,也累次下令讓其出山,但任永終未應命。至建武十二年(36年)公孫述敗亡,益州統壹於東漢,任永始開口雲:“世適平,目即清”。漢光武帝下詔征用任永,但其年事已高,不久就病死了。劉秀感其節義,遂稱任永故裏戎州為“士大夫之郡”——任永以自己的行動,表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
2.宋代進士廖致平(?——?) 廖致平,名琮,家居現宜賓縣普安鄉,在牛口莊另有別墅。於嘉祐二年與東坡兄弟同科高中進士,官至朝議大夫。未五十而致仕歸。其父廖翰是位傳奇人物——即舊州塔的實際捐建者、黃庭堅文《南園遁翁廖君墓誌銘》中的遁翁。其人仁愛有道,有放賑饑民、不忍殺牛、資助學子的行動。廖致平就這樣蒙祖上余蔭,上承家學,多所成就。黃庭堅謫戎期間,他正好“丁父憂”在家守孝。於是,作為師友,便常與山谷遊宴,既作本地導遊,也能相互受益,也算孝中尋樂吧。
3.宋代龍圖閣學士程公許。宜賓縣越溪河因其風景形勝,成為人們休閑旅遊的好去處。在越溪河邊,壹個叫蓮塘壩的地方曾是原歸順縣城所在地。與其隔河相望者,便是在宜賓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蟠龍書院”。這個書院不僅制造了程氏“壹門三進士”的輝煌,也衍生了尹氏“壹門二尚書”的奇跡。
宜賓史誌是這樣記載的:程公許,生卒年不詳。字季與,壹字希穎,別號滄州先生,敘州宣化登龍裏人。南宋嘉定四年進士,歷官溫江縣尉、崇寧知縣、施州通判、湖州知州、秘書少監、中書舍人,進龍圖學士,官至刑部尚書。程不避權貴,好進諫,曾斥當朝大臣有貨賂、興繕、遂諫臣、開邊釁行為。由於剛正廉明,因此激怒當權者,屢遭排擠。其為文,才氣磅礴,惜多散失。有《塵缶集》、《內外奏議》、《奉常擬謚》、《金革講義》、《掖垣僥奏》行世,《全宋詞》收其《念奴嬌?曉涼散策》、《沁園春?萬裏飄萍》、《水調歌頭?駝褐倚禪榻》。程氏三兄弟晚年均隱居於越溪,講學於蟠龍書院,死後葬於書院前。明代四川著名學者、狀元楊慎曾寫詩《贊三程與蟠龍書院》:
壹門三進士,兄弟壹龍圖。
越溪水瑩徹,蟠龍吐靈光。
4.明代鴻儒周洪謨(1420—1491) 在《明史?列傳第七十二?周洪謨傳》裏,用了近千字對周洪謨進行描述。翻檢其他史籍,我們知道了五百年前的周洪謨。
周洪謨,字堯弼,號箐齋,又號南臯子。敘州府長寧縣(今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人,是宜賓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壹位科舉拔尖人才。祖居資陽,南宋紹興年間遷居長寧,曾祖為長寧縣學訓導,祖父為河間縣訓導,父親周永隆為長陽縣訓導,人稱“世儒周氏”。周洪謨中進士高科後,仕宦顯達,著述豐富,名動朝野。明朝人邱濬在《周公(洪謨)墓誌銘》中稱:蜀中“國朝以來,既居顯位,有文名,而又深於經術者,壹人而已。”
周洪謨不僅是進士高科,朝廷顯官,也曾竭力盡智穩定蜀中。尤其對川南蠻夷,建議設宣撫使“以夷制夷”,非常奏效。其壹生著述甚豐,可惜只有《疑辨錄》和《箐齋讀書錄》兩種流傳至今。在周洪謨的散存詩文中,有不少家鄉題材的作品,其詩如《雪山天下高》、《瞿唐天下險》、《巫山天下秀》、《眉山天下秀》等,“峨眉天下秀”的首位提出者就是周洪謨。其文如《翠屏山書院碑記》、《重修佛來山西明禪寺記》、《黃太史祠堂記》、《長寧泰山廟記》等文,或已被挖掘利用,或猶存高閣不為人知。
弘治元年(1488年),周洪謨上疏告老遠鄉。弘治四年(1491)年二月病逝,終年72歲。消息傳到朝廷,明孝宗遣四川布政使何監渝致祭,賜謚號曰“文安”。
5.明代忠義之士尹伸(?——1632) 宜賓史籍是這樣記載的:“尹伸,字子求,四川宜賓人。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中進士,授承天府推官。屢遷南京兵部郎中、西安知府、陜西提學副使、蘇松兵備參政、河南右布政使,並起太常卿。他為人清廉強直,不事權貴,凡三任,皆投劾去。天啟(1621-1628年)時,起故官,分守貴州威清道。時貴陽之圍剛解,巡撫王三善將兵輕入,尹伸力勸以持重,弗聽。三善中伏被殺,伸突圍而出,被奪職官,令戴罪辦“賊”。後因戰功,免戴罪,降壹秩視事。崇禎五年(1632年),因有才能,負名望,遂任河南右布政使。到任不到三個月,因農民起義軍風行河南,尹伸以失禦流賊,罷歸。後,張獻忠攻陷敘州,尹伸逃匿山中,搜得之,準備押往成都給以官職,伸罵不肯行。賊重其名,不殺。至井研,罵益厲,遂攢殺之。福王時,起太常卿,伸已先死。”《明史?卷295列傳第183忠義7》存傳,褒意有加。
相傳,尹伸被張獻忠抓獲後,誓死不降,終被“五馬分屍”。可是,他的頭部與四肢分開後,仍怒目圓睜,破口大罵。張之將士恐怖萬分。於是,尹伸貼身侍衛乘夜將其頭偷走,運回越溪安葬。因屍骨不全,眾人十分苦惱。正在這時,無數螞蟻成群結隊銜來細沙,為尹伸塑身,終成全屍,入土為安。
其壹子壹女,也為宜賓爭光,為史籍添彩。其子尹長庚幼承家學,於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考中進士後,於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官至吏部尚書。
其女尹紐蘭,則是宜賓歷史上有史可查的第壹位著名女詩人,與後來清代末年的陳卓仙,即新儒學大師唐君毅之母,雙星閃爍,不讓須眉。河南的琴臺古徑,傳頌的就是尹紐蘭與富順解元劉晉夫妻的千古佳話。
6.清代字妖包弼臣(1831-1919) 包汝諧,字弼臣,晚號谷叟,南溪縣人。出身於書香之家,幼承家學,聰慧用功。20歲時,被四川學政何紹基譽為“敘州三傑”之壹。21歲入廩生(即秀才),35歲中舉。25歲時隨叔父包欣芳到北京謀求深造,得識李文田、孫毓文等,深受影響。五次公車上書,均報罷歸。官歷鹽源訓導、邛州學政、資州學政。
7.教育總長傅增湘(1872——1949) 傅增湘,字潤沅,復字沅叔,別號雙鑒樓主人,晚年又號藏園老人、藏園居士。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藏書家、書法家。清代同治十壹年(1872年)誕生於江安縣城。幼即隨父出川求學,後得功名。1898年,傅增湘被選為翰林院庶士,其時年方27歲。官歷翰林院編修、直隸提學使,以及三屆教育總長。
立身教育的傅增湘非常關註中國教育,精心致力於教育的普及和完善,他曾先後創辦天津北洋女子師範學堂、京師女子師範學堂。
傅增湘著有《藏園群書經眼錄》、《藏園群書題記》、《雙鑒樓善本書目》等學術專著,***藏有古籍20余萬卷。計有宋刊本100余種3400多卷,金元刊本60種3500余卷。在30余年的校勘工作中龘,***校書16000余卷,並撰有題跋500余篇。其校勘之廣、數量之多、內容之富,古今罕見。
8.新儒學大家唐君毅(1909-1978年) 唐君毅,宜賓縣普安鄉周壩人,哲學家、現代新儒學代表人物之壹。1934年起在南京中央大學、無錫江南大學、廣州華僑大學任教。1949年6月移居香港,後與錢穆在港聯合創辦新亞書院,任教務長及哲學系主任。1974年以講座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退休,並繼任新亞研究所負責人。壹生出版專著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在亞洲及國際上均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