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華表是如何誕生的?

華表是如何誕生的?

華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它高大挺拔,古樸精美,尤其是天安門前的那對高大的華表,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則更為壯觀,此外在明十三陵以及盧溝橋等處也可以看到它們,但華表是如何誕生的呢?

壹般認為,華表是壹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樹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誌,這就是華表的雛形。還有人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誌,現在天安門廣場的華表上蹲著壹頭怪獸,非獅非狗,名為“望天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喜好觀望,讓它望著宮外,是讓它眺望遠遊的皇帝早日歸來,整理朝綱。而遠古的人們都將本族崇拜的圖騰標誌雕刻在華表上,頂禮膜拜。後來隨著圖騰崇拜時代的結束,華表柱頂的圖騰也就逐漸演化為“望天吼”類的吉祥動物了。還有壹種觀點認為,華表在上古名為“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樁,為人們出謀劃策提意見提供方便,後來演化為皇家建築的壹種特殊標誌。

還有意見認為,華表是由壹種古代樂器演變而來的,這種樂器為木鐸。先秦時,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鐸引人註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詢意見,而是將木鐸放大,樹立在王宮之前,提醒人們勸諫,然後逐漸演變成了華表。也有人將華表認定為古代觀天測地的壹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壹種觀察天文的儀器像華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恒星,以觀測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壹些大型建築施工期長,立表必須長久保存,就改立木柱為石柱。施工完成後,石表就保存下來了,逐漸演化為壹種標誌性建築,由實用性的儀器,變為裝飾性的華表。

總之,關於華表的誕生說法不壹,但無論如何華表都聚集了中華先輩們的智慧,等待科學去慢慢探索它。無人破譯的手稿

美國康乃狄格州紐黑文市耶魯大學的貝耐克珍本書與手稿圖書館內,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打聽那卷“沃伊尼克手稿”。

手稿長8英寸半,寬5又3/4英寸,約200頁,所用的是上等皮紙,上面寫滿奇字,由壹種別人見所末見的字母組成。稿中的插圖也同樣古怪,看來描繪的是植物、女人和天文圖。由於文字和圖畫都不易理解,此手稿號稱世上最奧秘難解的手稿。1912年,紐約書商沃伊尼克宣稱在意大利蒙德拉戈內學院的圖書館內發現這卷稿子,該學院位於弗拉斯卡蒂市,是耶穌會出錢創辦的。沃伊尼克把手稿買下,攜返紐約,著手追查其來歷。稿內夾了壹封信,是布拉格大學校長和傑出科學家馬西於1666年寫給著名學者柯切爾的。有了這封信,追查工作容易得多。

馬西在信中表示,他從“壹位密友”處得到手稿,後轉送業師柯切爾,因深信除了柯切爾,沒有人看得懂。信內又說,根據可靠消息,這卷手稿曾屬16l2年逝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魯道夫花了6000枚金幣買下手稿,金額在當時可算是大數目了。

馬西信中最重要壹點,是指出魯道夫認為手稿作者是英國人培根。培根生於13世紀,在中世紀學術界享譽甚隆,人稱“超凡博士”。他遠見卓識,曾預言不少20世紀才出現的事物,如汽車、飛機等。他是數學和物理學專家,又是聲望極高的哲學家和煉金術士。

“沃伊尼克手稿”會不會是培根最偉大的著作,談及極其先進的科學理論,以致無法用普通文字寫出來?沃伊尼克希望找到答案,於是將副本分送給感興趣的學者研究,豈料學者大多對此壹竅不通。他們起初以為手稿的密碼相當簡單,不難譯解,研究起來才知道不是那麽壹回事。

此後近60年,手稿的研究並無什麽進展,到1970年,耶魯大學的布倫博教授著手研究這個問題,才有點頭緒。他看到手稿內壹些符號,想起在另壹份文件中偶然見過壹種圖解,圖解中以符號代表數字。

布倫博教授仔細查看手稿內若幹頁邊空白,找到壹些胡亂寫成的算式,看來作者采用的可能也是數字代號。他在壹處頁邊上找到壹個圖表,表上有26個符號,數目剛好和英文字母的相等。表中那些符號及其排列次序,跟頁邊算式內的符號及次序幾乎完全壹樣。

這是譯解密碼的線索嗎?從l到9的每個數字,是否各代表26個字母中的3個?布倫博列出下表:

123456789ABCDEFGHIJKLMNOPQUSRSTUVWXYZ“沃伊尼克手稿”中的文字大多證實為壹種簡化的拉丁文。詞尾常為us,在這套密碼中,布倫博用9來表示us。

這個圖表是否就是手稿內所用的密碼呢?手稿某頁的插圖畫了壹棵像胡椒的植物。布倫博用數目字代插圖下面所寫的符號,得到757752。根據這些數字查對圖表,正好拼出了胡椒的英文名字。用同樣方法還譯出了其他植物和星辰的名稱。

“沃伊尼克手稿”的秘密仍未揭開。例如,原文的主要部分很多重復,而且看起來往往毫無意義。布倫博教授推測,那可能是壹名煉金術士雜亂無章地寫下的記錄,嘗試依照古法用神秘物質或煉金藥點石成金。果真如此,那麽煉金藥的配方會不會就藏在這卷神秘難解的手稿裏?要揭露“沃伊尼克手稿”的真相,還有待學者進壹步研究。

“仙字”之謎

福建省南部山清水秀的華安縣境內,九龍江的支流汰溪日夜奔騰。在溪口入江處附近高達30余米的懸崖峭壁上,約有20個字形奇異的石刻文字,它們散布在5個地方,依稀可辨。這是我國南方少見的古代象形石刻文字。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學士無從破讀,視其為“仙字”。“仙字”的所在地也因此被稱為“石銘碑”、“仙字潭”。現有資料顯示,至遲在唐代,華安“仙字潭”的“仙字”就已為世人所見。唐、宋以後,許多文人騷客接踵而來,但面對“仙字”,他們依然無從認識,只能留下壹些諸如“有文縱橫如篆書”、“蟲文寫篆不可識”之類的感嘆吟唱。

1915年,嶺南大學教授黃仲琴先生只身來到華安“仙字潭”考察,從此打開了科學考察“仙字”之謎的大門。1957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員為“仙字潭”的“仙字”逐壹做了拓片照相記錄,並發表了調查報告,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材料。他們經過考察得知,這些所謂的“仙字”,其實都是鑿刻在“仙字潭”摩崖石壁上的象形文字。字體大的長70余厘米、寬20余厘米,小的長10余厘米、寬僅幾厘米。它們都保留著原始古樸的象形表意形態,個別的雖與甲骨金文或蝌蚪文有所類似,但又不盡相同。其形狀有的像揮動雙手的鬥士,有的像鼓腹挺立的女性,有的像引頸待誅的俘虜……

流行千余年的“仙字”之說雖然就此被打破,但確定這些符號性質的問題卻接踵而來。有的學者認為它應屬於原始象形表意文字,有的認為應屬於圖像文字,有的則認為是春秋時期的“吳籀”。關於“仙字”的鑿刻時代,壹種意見認為在春秋時期,另壹種意見則認為可能早到商代,因為只要有金屬器具,“仙字”的鑿刻就不成問題。至於“仙字”的作者,有的認為是春秋時期的吳人,有的則認為是福建南部地區的古代土著居民即越人。

這些‘仙字”到底記敘了些什麽?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黃仲琴教授在考察後認為,“實非符篆之類”,“至其有似古金文者,亦不得強為附會”,但他沒有解釋“仙字”到底說了些什麽。1959年,福建師範大學劉惠蒸副教授首次對“仙字潭”石刻做了全面考證,認為它是記載春秋時期吳部落戰勝夷、越、番三個敵對部落後的紀功石刻。

“仙字”的歷史真相還未大白,對這壹歷史真相的認識,還有賴於對同壹歷史時期當地社會和民族文化史的進壹步整體把握,而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無字碑”有什麽含義

在陜西省乾縣西北80千米處的梁山上,坐落著武則天的陵墓,它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墓道兩旁聳立著壹排排高大的石人石馬,十分壯觀。然而,在其高達6.3米的巨型墓碑上,卻壹個字也沒有,這是武則天臨死前在遺囑裏親自交代的,後人稱它為“無字碑”。

壹代女皇武則天,為什麽死後只樹碑而不立傳?1000多年來,人們壹直為之迷惑不解。

有人說,武則天在位21年間,做了不少好事,立下了豐功偉績,例如重用人才,重視教育,獎勵生產等。因此,她的功勞很大,壹時很難用文字來表述她壹生偉績。

也有人說,武則天在位期間,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打擊豪門貴族,卻也在自己身邊拉攏了壹批新的官僚,形成了新的特權集團,他們排斥異已,濫用權力,培植黨羽。於是,她在臨死前,感到自己不得人心,怕後人唾罵,只好立無字碑了。

有的人以為,武則天當皇帝以後,特別是到了晚年,生活奢侈浪費,大肆揮霍國家財產,大建寺院與享樂場所,使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政治也日益腐敗,引起了全國上下的不滿,所以死後無臉為自己撰文立傳。

有的人則認為,武則天壹生有功也有過,功勞很大,而罪惡也很多,壹時很難做出恰當的評價,只好使碑文空著,讓後人去下結論。

還有人認為,武則天作為女皇帝,死後不給自己留碑文,是壹種謙虛的表現,有“自知之明”。

以上這些都是後人的種種猜測而已,無字碑的真正用意是什麽?究竟哪壹種說法正確?或是可能還有另外的含義?這個謎不知要到何時才能解開。

“天書”的猜想

史蒂文斯,1805年11月28日出生於美國的新澤西州。青少年時代即對文物考古抱有濃厚的興趣,曾到中東壹帶考察,遊歷了埃及、阿拉伯、巴勒斯坦、希臘和土耳其,出版了兩本遊記。1839年,他偶然讀到壹篇談到中美洲古建築遺址的軍事報道,激發起他強烈的好奇心,他決心去尋找這些湮沒在叢林中的古跡。他約好他的朋友、制圖員弗雷德利克·卡瑟伍德,兩人壹同制定計劃,準備行裝。就在將要動身前,恰逢美國駐中美洲代辦突然去世,史蒂文斯與當時任美國總統的馬丁·範·布倫拉好關系,謀到了這個閑職,以“美國使節”的頭銜出發了。到達中美洲後,他們發現這裏正處於腥風血雨的內戰之中,在這種形勢下,惟壹可做的工作便是尋找瑪雅文明的廢墟。

史蒂文斯和卡瑟伍德久聞位於洪都拉斯境內,緊鄰危地馬拉邊境的科潘村有許多古跡,他們便把科潘作為調查的第壹站,雇傭了印第安向導和民夫,向叢林中進發。壹路上披荊斬棘,饑餐渴飲,穿越壹道道林莽,涉過壹片片沼澤,終於來到目的地。在那裏,他們發現了著名的科潘古城,古城中保存的15座刻滿象形文字圖案和裝飾花紋的石柱牌,以及壹座金字塔形的巨大建築遺址,令他們驚嘆不已。他們萬萬沒想到,中美洲居然生活過堪與任何古老民族相媲美的印第安人!這壹重大發現使他們忘掉了旅途的辛勞和環境的險惡。他們對科播進行詳細地調查、記錄和繪圖後,旋即進入危地馬拉,後來又去了墨西哥的恰巴斯和尤卡坦,他們將沿途看到的許多瑪雅文明廢墟,都壹壹作了詳細的記錄和繪圖。1842年,史蒂文斯在紐約出版了《中美洲、恰巴斯和尤卡坦旅途見聞》壹書,不久,卡瑟伍德的畫集也問世了,引起了世人的強烈反響,史蒂文斯的書壹版再版,被譯成多種文字,暢銷不衰。每個人都在談論中美洲,並提出壹連串的問題:這些廢墟的主人是誰?他們從哪裏來?他們與北美大陸上的印第安人是否是同壹血緣?為什麽會有特別發達的文明?刻畫在石碑上的神秘符號有何意義?……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把這壹偉大的文明定名為瑪雅文化,可是,許多實質性的問題依然無法得到解決。學者們唇槍舌劍爭論不休長達20年。1863年,壹位名叫布拉塞·德·布爾布爾(1814~1874年)的法國學者在西班牙馬德裏皇家歷史學會圖書館查閱政府檔案時,發現壹本紙質發黃的古代手稿,名叫《尤卡坦事物考證》,是西班牙派往中美洲尤卡坦地區的主教狄亞哥·迪蘭達於1566年撰寫的。這位主教在職期間,壹方面於1562年7月將所有能夠搜集到的瑪雅文字記錄,全部當做魔鬼的著作焚毀;另壹方面,他又出於對古代知識的熱愛,跟壹位廢黜的瑪雅王公柯柯姆交上了朋友,並將聽到的有關瑪雅諸神及戰事的奇特故事壹壹記錄下來,尤為可貴的是,他在這本書裏,還畫下了瑪雅人用以表示各個日期和月份的象形文字草圖。

簡單的幾幅草圖,卻成為人們解開瑪雅文明奧秘的鑰匙。紀念碑上的象形文字獲得了生命,瑪雅文明開始煥發出生機,美國學者安娜·泰利·懷特在《湮沒的世界》壹書中評價說:“西班牙人從墨西哥榨取的全部黃金都及不上那麽大的價值。”

值得慶幸的是,西班牙人並沒能夠將瑪雅文獻全部焚毀,三本瑪雅文獻大概是被好奇的西班牙士兵帶到了歐洲,從而被保存下來,它們是:現收藏於德國德累斯頓的最古老的壹份被稱為《德累斯頓手抄本》;收藏於法國巴黎的被稱為《巴黎手抄本》;另有原屬於壹份的兩個抄本分別藏於西班牙的兩個地方,稱為《馬德裏手抄本》和《格巴裏耶手抄本》。研究者們立即將這些原稿與狄亞哥·迪蘭達的象形文字作了比較,同時又與卡瑟伍德臨摹的石柱碑上的象形文字進行了對照,神秘的瑪雅文化終於可以窺見壹斑了。

然而,由於在1840~1880年的40年間壹直沒有什麽有關瑪雅文明的重大發現,所以能夠使狄亞哥·迪蘭達提供的“鑰匙”發揮作用的文字、石柱碑、浮雕和雕像實在是太少了,而中美洲又是壹個令人望而卻步的地方,在那裏從事叢林考古不僅需要熱情,而且還需要頑強的意誌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願意步史蒂文斯後塵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就在研究者們壹籌莫展的時候,壹位名叫阿爾弗雷德·莫德斯雷的英國人,在188l~l894年間,前後7次進入中美洲熱帶叢林,他不僅對當時已知的每壹個廢墟進行了攝影和繪畫,而且還對許多碑銘甚至整個石碑作了精心的拓片,還帶回來若幹尊瑪雅雕像的原物以及不少精美的石膏模型。莫德斯雷的工作為瑪雅文明的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盡管迄今為止人們只破譯出將近三分之壹的象形文字符號,但是,它對認識密林中的瑪雅文明已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而且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天書”般的瑪雅文化將重現世人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