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壹位偉大的帝王,他是''皇帝''壹詞的最早使用者,也是後世''千古壹帝''所評價的對象。他在位期間統壹六國、修建長城、統壹文字和度量衡,並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將中國的版圖大大拓展,也把中原文化傳播到了偏遠地區。
如此貢獻,可謂是前無古人,後難有來者。然而,即使是賢明的帝王,也會有犯錯的時候,何況秦始皇本就不是以寬容仁厚著稱的君主。後世常常批判秦始皇殘暴不仁,並且舉出''焚書坑儒''的故事來責難他,盡管這壹用詞有待商榷,但秦始皇確實為鞏固統治、統壹思想而頒布了壹些措施。
當年就支持郡縣制的丞相李斯說道:''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李斯的話也是十分正確的,統治天下的制度就應當因時而變。
不過緊接著,李斯便因為儒生們''率群下以造謗'',妄議朝政、批判秦始皇所頒布制度為由,建議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在酒宴上被墨守成規的儒生敗了興致,加上自己作為壹個銳意進取的君王,本就厭惡不知變通的人。
於是聽到李斯的建議後,便當即下詔,後人將這壹行為稱作''焚書'',並將之與其實是坑殺招搖撞騙的方士的行為相並列,醜化為''焚書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