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全詩及作者介紹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全詩及作者介紹

詩如其上,作者如下:

龔自珍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庵,更名鞏祚,又號羽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祖父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父親麗正,官至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母親段馴(淑齋)是著名經學家段玉裁的女兒,著有《綠華吟榭詩草》。龔自珍出生於杭州東城馬坡巷,7歲時,母親便在帳外燈前教他背誦唐詩和清吳偉業的詩。12歲時,便受外祖父段玉裁指點,學習音韻訓詁之學,為研究經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6歲到北京,常到住處附近法源寺中去遊玩,叔外祖父段玉立(字鶴臺)跟蹤而至,壹老壹少,僧人戲呼為壹猿壹鶴,說明他少年性格豪放,不受拘束。21歲父親任徽州知府,隨行,在地方上看到政治腐敗的現象,23歲便寫了壹組《明良論》文章揭露政治腐敗,抨擊專制,鋒芒逼人。25歲時,父親任蘇松太兵備道,隨父上任,以詩文壹冊請教蘇州王豈孫,王說:“詩中傷時之語,罵坐之言,涉目皆是”,擔心他“口不擇言,動與世迕” ,加以勸告,龔不為所動。27歲中舉,隨後五次會試均落選,考場遭遇使他深受精神上刺激,說“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 。他說:“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蕭,鬥大明星爛無數,長天壹月墜林梢。” 以落月自比才氣被埋沒,非常自負,又異常沈痛,對科舉制度錄用選拔人才的不合理極為不滿。30歲任內閣中書,熟悉內閣檔案,了解清朝典章制度演變沿革,著《東南罷番舶議》、《西北置行省議》。又任國史館編纂校對,和徐松、程同文等地理學家研究西北地理。29歲時和魏源拜劉逢祿為師,研究今文經學,曾為清朝今文經學創始人莊存與寫過碑銘,同宋翔風、莊綬甲等結識友好,可見他同常州學派(今文經學派)的關系之深。

龔自珍38歲中進士,仍留京任禮部主事,主客司主事等閑散官職,提過壹些改革政治的建議,不被人重視。他和林則徐、魏源、黃爵滋等人同為禁煙派,議論激烈,得罪權貴,受到排擠。1838年,叔父守正在禮部做官,按例要回避,便借此辭職歸裏。他從北京出發到杭州,中經9000裏,寫成《己亥雜詩》315首,將他的壹生經歷全吟成詩,別具壹格,是自傳體的詩歌。他回到杭州任紫陽書院講席,又到丹陽雲陽書院教書,想到梁章鉅那兒去參加抗英鬥爭,未成行。1841年暴卒於丹陽。他相信佛教,拜江沅(鐵君)為師,深研佛理,崇天臺宗,佛教哲理對他思想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