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賢良三策董仲舒》詩解9至道不變禮法常變

《賢良三策董仲舒》詩解9至道不變禮法常變

《 賢良三策 董仲舒 》 詩解9至道不變禮法常變

題文詩:

樂而不亂 , 復而不厭 , 謂之 至 道 , 至道 至正,

至正至情,真情不滅, 至 道無弊 , 弊者 不正,

政 道之失 , 先王之道 , 必 有偏處 , 政眊 不行,

舉其偏者 , 以補其弊 . 三王之道 , 所祖不同 ,

非其相反 , 救溢扶衰 , 所遭變然 , 變以適時.

舜 改正朔 , 易 其 服色 , 以順天命 , 余循堯道 ,

無為而治 . 王者 適情, 托名 改制 , 無變道實 ,

夏 代 尚忠 , 殷 代 尚敬 , 周 朝 尚文 , 革故鼎新,

所繼之救 ,必 合情理. 殷因夏禮 , 損益可知 ;

周因殷禮 , 損益可知 ; 或繼周 禮, 百世可知 .

百王之用 , 以此三者 . 夏因於虞 , 不言損益 ,

其道如壹 , 至壹至正, 所尚 者 同 , 所通壹情.

至 道 至 大 , 原出於天 , 天 性 不變 , 道亦不變 ,

禹 之 繼舜 , 舜 之 繼堯 , 三聖相受 , 所 守壹道 ,

至道真情,真情倫常,倫常所至,至政 無弊 ,

非 損 非 益 . 治世道同 , 亂世道變 . 漢繼大亂 ,

撥亂反正,去 周文 弊, 用夏之忠 , 復其倫常.

正文:

冊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臣聞夫 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 (1);道者萬世亡(無)弊, 弊者道之失 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2),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將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 也。故孔子曰:“亡(無)為而治者,其舜乎(3)!” 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余盡循堯道 ,何更為哉!故 王者有改制之名,亡(無)變道之實, 然 夏上(尚)忠,殷上(尚)敬,周上(尚)文 者,所繼之救(4),當用此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5)。”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6)。夏因於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如壹而所上(尚)同也。 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壹道,亡(無)救弊之政 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繇(由)是觀之,繼 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 。 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7),用夏之忠者(8)。

譯文:策問說: “三王的教化,效法的各不相同,而且都有不足,有人說道是永久不變的,這兩種說法用意有什麽不同嗎?”臣聽說享樂而不至於淫亂,反復實行而不厭倦的叫做道;道是萬世都沒有弊端的,出現弊端是由於違背了道。先王的道壹定有偏頗不能實行的地方,所以在政治上也時有昏暗而行不通的,舉出它的偏向,補救它的弊病就行了。三王的道雖然效法不同,可並不是相反的,都是為了補救過失,扶助衰敗,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為遇到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所以孔子說: “無所作為而能治理國家的,就是舜呀!”舜僅僅改變了歷法,改換了車馬、祭牲、服裝的顏色,來順承天命罷了,其他完全遵循堯的治國之道,為什麽要改變呢!所以王者只改變制度的名稱,沒有改變道的實質。可是夏代註重忠,殷代崇尚敬,周朝尊崇文的原因,是因為朝代更替時,前代有過失存在,為了補救,應當這樣做。孔子說: “殷朝根據夏代的禮制,有所增減,這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根據殷朝的禮制,有所增減,也是可以知道的;其他承繼周朝興起的,雖然經歷了百世,這也是可以知道的。”造就是說,百王所用的就是忠、敬、文這三者。夏朝沿襲虞舜,卻獨獨不說增減,是因為夏朝和虞舜的道是壹樣的;夏崇尚的忠和虞舜是相同的。道的根本來自於天,天不變,道也不變,所以禹繼承了舜的道,舜繼承了堯的道,三位聖人互相傳授,遵守壹個道,沒有救弊的措施,所以不說他們對道的增減。由此看來,繼承治世的,他們的道是相同的;繼承亂世的,他們的道是要改變的。現在漢朝承繼大亂之後,應當減少周朝的文而用夏朝的忠。

 (1)亂:yín亂。復:謂反復行之。厭:堵塞之意。(2)眊(mào):不明。溢:謂過分。衰:謂不及。(3)“無為而治者”等句:語見《論語·衛靈公篇》。(4)繼:謂所受先代之偏。救:謂救其弊。(5)“殷因於夏禮”等句:見《論語·為政篇》。禮:指禮儀制度。損益:廢除與增加。雖百世可知:即使以後百代,也可預先知道。(6)三者:指忠、敬、文。(7)文致:文弊之報。(8)用夏之忠:此公羊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