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十個和音樂的成語故事

十個和音樂的成語故事

十個和音樂有關的成語故事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俞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音。俞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選之間,而誌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流水” 鐘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後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2、余音繞梁

 傳說春秋戰國時代,韓國有個名叫韓娥的歌唱能手,聞名全國。有壹年,韓國突然發起狂風暴雨,洪水決堤,巨浪沖天,把田園、房屋都沖毀了,百姓紛紛跑命。韓娥在鄉親幫助下幸免於難,投奔齊國。途中盤纏用盡,唯有賣唱為生。她壹路走壹路唱,歌聲的美妙動人,可謂登峰造極。她人走了,大家還是覺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聲仍舊回旋在屋梁之間,久久不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成語,就原於此。

 韓娥來到齊國雍門的地方,天已黑了,饑餓和疲勞折磨著她,遂向客店走去,準備投宿。誰知壹踏進店門就被掌櫃連罵帶推趕出門外。這時候,韓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鄉親的苦難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壹曲人間最哀怨淒楚的歌聲。歌聲向雍門四面八方飄去,壹時間山風停嘯,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動地。以致韓娥走後,雍門男女老少仍然沈入愁海之中,晝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於是百姓選派壹青年作代表,催馬揚鞭追上韓娥,懇請她返回雍門。途中,百姓夾道相迎,盛情款待。韓娥感受到百姓親如家人的深情,化悲為喜,唱起了歡樂的歌,歌聲又立即傳遍千家萬戶。於是大家愁雲消散,高歌歡舞,把雍門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3、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為詞:“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詩中有“陽關”、“謂城”兩地名,故又稱為《陽關曲》、《渭城曲》,“陽關”也成為送友酬唱的代名詞。三疊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壹個曲調變化反復三次。

 《陽關三疊》傳至後代,有多種曲譜和唱法,僅宋時就有三種,蘇軾曾說他本人就聽過兩種。現存《陽關三疊》琴歌譜***30多種,它們在曲式結構上有些差別,曲調則大同小異。全曲曲調純樸而富有激情,略帶淡淡的愁緒,以同音反復作為結束音,強化了離情別意及對遠行友人的關懷,與詩的主題十分吻合。

  4、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壹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壹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壹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壹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壹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麽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壹天又壹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閔(min)王繼承了王位。齊閔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壹樣,認為300人壹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閔王發布了壹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壹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壹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壹時,騙不了壹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壹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壹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壹切考驗。

  5、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壹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麽隱藏的德行麽?為何士民眾庶不怎麽稱譽妳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裏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當歌者唱" 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壹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人而已。宋玉的結論是,"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陽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復雜,能唱和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即曲高和寡。

  6、下裏巴人

 戰國時代流傳於巴、楚交匯之地的《下裏巴人》,應該是周武王伐紂時巴人樂歌的歷史延續與自然演進。關於《下裏巴人》的記載始見於宋玉的《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中國流傳的“下裏巴人”的成語故事,講的就是2000多年前戰國時,有客人在楚國郢都唱巴人歌曲,壹曲“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這可以說是有史記載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巴部族以白虎為圖騰,以部落首領廩君(傳說是白虎的化身)為祖,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紂,聯合八百諸侯,其中“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壹部分保留在古籍中,壹部分埋藏在地下,壹部分流傳在民間。民間文藝之所以千古流傳而不絕於世,在於它通過人民大眾世代口頭傳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書”之劫,又可避“文字獄”之難。戰國時期流傳於巴、楚民間的《下裏巴人》,便是由古代人傳承下來的原始樂歌,巴人是壹個歷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歷史可上溯至夏禹時代。

 宋玉將當時(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紀)楚地傳唱的歌曲分作三類:壹類之《下裏巴人》相當於現代的通俗歌曲;二類之《陽阿》、《薤露》比較通俗;三類之《陽春》、《白雪》為高雅歌曲。

 後來泛指通俗文藝,如:譚、婁純正儒者,那得動意於下裏巴人。——清·李綠園《歧路燈》

  7、對牛彈琴

 戰國時代,有壹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壹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壹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壹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裏卻無動於衷,仍然低頭壹個勁地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於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妳不要生氣了!不是妳彈的曲子不好聽,是妳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8、鐘鳴鼎食

 司馬遷論人能出類拔萃,富甲壹方,實有非凡之毅力。蓋人精打細算,勤奮節儉,乃生財致富之正途,故致富者必出奇制勝也。耕田務農乃繁重之業,而秦楊以之為壹州首富。掘墳盜墓本為作奸犯科,而田叔以之起家興旺。賭技博戲本為不良之行,而桓發以之而富甲壹方。沿街叫賣為男人賤業,而雍樂成以之殷實富饒。販脂賣膏為恥辱之業,而雍伯以之獲利千金。賣水鬻漿本為小本經營,而張氏以之賺錢千萬。磨刀礪劍本為雕蟲小技,而郅氏以之列鼎而食。售羊胃肉脯乃微不足道之事,而濁氏以之車馬成行。為馬治病乃低淺醫術,而張裏以之擊鐘佐食。彼等皆由於專心篤誌而致富也。“鐘鳴鼎食”之成語,即由此典故演變而來。

 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著各種珍貴食品(敲著鐘,列鼎而食)。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唐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9、焚琴煮鶴

 釋義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來源宋·胡仔《苕溪漁隱叢篆集》引《西清詩話》:“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壹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下曬暉,背山起樓,燒琴煮鶴。”

 這個成語是說是說古代某大人物,以風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詩又是自費出書,據說曾留學車遲之國鍍過金。 見了當老師或寫文章的家夥, 都親切握手,熱烈交談 。很是壹番高級境界。壹位朋友送他古琴壹張,白鶴壹對。 過了兩天去拜訪,那大號之官早當成爛木頭和鷺鷥燉靚湯喝啦。

  10、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麽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麽多呢?”說著,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壹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壹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