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必浚其源"怎麽讀,怎麽理解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必浚其源"怎麽讀,怎麽理解

讀作:qiú、mù、zhī、cháng、zhě、bì、gù、qí,jī、gēn、běn、yù、liú、yuǎn、jùn、yuán

想要樹木生長,壹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壹定要疏通它的源泉的意思。

出處:唐代·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原文: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白話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壹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壹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壹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

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於貞觀十壹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壹,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壹種文體,屬於議論文。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壹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壹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

作者簡介:

魏徵,現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壹代名相”。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誌建立盛世,多次於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同年,河北壹帶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舊屬因玄武門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進行安撫。路上魏徵正好碰見太子千牛李誌安、齊王護軍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讓將二人釋放,仍舊任命官職,這樣河北太子舊屬才會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們。

貞觀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帶領學者將古籍分為四部,並對其進行校定。

貞觀五年(631年),李世民與魏徵談及了選人為官壹事,魏徵說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後審核他的品德,以及愛好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