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東南地區的疫病歷史

東南地區的疫病歷史

在歷史上,東南地區是疫病的多發區。疫在古代又稱為瘟疫,是急性傳染病的總稱。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疫情十分嚴重,是當地嚴重的自然災害之壹。這在《明史》、《清史稿》中都有記載。但《明史》、《清史稿》對此記載不詳,頗多疏漏。例如,《明史》對洪武、建文、宣德、景泰、天順、弘治、隆慶、天啟;《清史稿》對順治、鹹豐、光緒、宣統各朝東南地區的疫情都缺記載,其他各朝的記載也欠詳。為了弄清這個問題,作者查閱了東南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壹市的方誌,就東南地區的疫情、疫病的種類、疫病爆發的相關因素、疫病的社會影響等問題作了初步考察、分析和探討,本文便是在此基礎上寫成的。

東南地區的疫情和大疫

根據對東南地區329種方誌,296個州縣疫情的統計,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疫情年***234年(其中明代137年,清代197年),約占明清時期543年的43%。除明代的建文、洪熙、泰昌等幾個短命的朝代沒有疫情記載外,其他各朝都有。這個統計要比《明史》、《清史稿》有關東南地區疫情年的記載要高得多,《明史》有關東南地區疫情年的記載為8年,《清史稿》的記載為43年,合計為51年,只有方誌上記載數的21.79%,可見正史遺漏之多,同時也說明東南地區疫情之嚴重。

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疫情的嚴重還表現在遭受疫病災難的州縣數上。明代遭災的州縣***計為691個(其中包括重復,下同),最多的壹次高達56個縣,這分別出現在萬歷十六年(1588年)和崇禎十四年(1641年);清代遭災的州縣為848個,最多的壹次達到46個縣,時在道光元年(1821年)。明清二代合計遭災的州縣為1539個。關於受災的州縣數,《明史》記載為21個州縣,另外還有兩次記載,壹次為“成化十壹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無算”,壹次為“萬歷十六年五月,山東,陜西,山西,浙江俱大旱疫”,這些記載是說全省有疫,還是其中部分州縣有疫,沒有交待清楚;《清史稿》記載為86個州縣。此外,有壹處記載“康熙四十八年十月,江南大疫”,這是指江南全區有大疫,還是江南某些地方有大疫,說得也和《明史》記載壹樣模棱兩可。如果以有明確的州縣數來計算的話,正史記載明清二代東南地區遭疫災的州縣為107個,不及方誌記載數的1/10。

歷史上對疫病壹般通稱為疫,嚴重的稱為大疫。那麽什麽樣的疫才算嚴重呢?稱得上大疫的疫病在東南地區發生過多少次呢?這些歷來缺少界定和統計。但從方誌記載來看,有的是從疫死人的多少來說的,例如福建永定“康熙五十七年,歲大疫,死者千餘人”,(民國《永定縣誌》卷1)江蘇沛縣“萬歷三十壹年,夏秋大疫,病死數千人”,(同治《徐州府誌》卷5上)江西安義“同治元年,秋大疫,死者數千人”;(同治《安義縣誌》卷16)福建南平“嘉靖二十四年,歲大疫,死者萬計”,(康熙《南平縣誌》卷4)安徽巢縣“崇禎十四年,夏大疫,死者萬餘人”,(道光《巢縣誌》卷7)浙江縉雲“春大疫,死者萬餘人”,(光緒《縉雲縣誌》卷15)江西撫州“順治四年夏秋大疫,屍相枕籍,死數萬人”;(光緒《撫州府誌》卷84)安徽鳳陽“嘉靖三年,大疫,人民死亡過半”,(光緒《鳳陽縣誌》卷15)霍邱“乾隆五十壹年,夏大疫,民死十之六,甚至有闔家盡斃,無人收殮者”,(同治《霍邱縣誌》卷16)蕭縣“崇禎十四年,五月大疫,死者十之八九,無棺無殮者不可勝數”,(嘉慶《蕭縣誌》卷18)江蘇高淳“康熙四十八年,大疫,自春及秋死亡過半”。(民國《高淳縣誌》卷12下)從這些記載來看,所謂大疫,當指死亡人數超過總人數的壹半,或死亡人數在千人以上者。

據初步統計,東南地區在明清時期發生大疫***818縣次,約占總疫情數(受疫災縣數)的53.18%。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疫情之嚴重,由此也可見壹斑。

疫病種類的考察

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究竟有哪幾種疫病?這在正史上壹般都沒有記載,只是在方誌上偶爾記載了壹些病名和癥狀,但數量很少,而且很零星。現據這些零星的記載作個初步的考察以求有個粗略的了解。不過,本文所述的疫名,並不是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發生疫病的全部,而只是其中幾種而已。

(壹)霍亂。

《黃帝內經》對它已經有記載:“土郁之發,民病霍亂”,“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我國古代所說的霍亂壹般是指夏秋二季的急性腸胃炎或細菌性食物中毒,和現代醫學所說的不同。現代醫學所說的霍亂是指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虎列拉(cholera)。這種病我國東南地區稱之為轉筋霍亂,或稱為吊腳痧(亦作釣腳痧)、癟螺痧、子午痧、鬼偷肉等。其癥狀據光緒《慈溪縣誌》卷55記載是“其病霍亂吐瀉,腳筋頓縮,朝發夕斃,名吊腳痧。”民國八年《蕪湖縣誌》卷57說:“患者吐瀉,肌肉立消,俗稱鬼偷肉。”這些記載和現代醫學所說的霍亂特征完全壹致,說明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的疾疫中已經有霍亂的存在。

東南地區的霍亂病最初出現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光緒《南匯縣誌》卷22載:“嘉慶二十五年,疫癘大行,轉筋霍亂證自此始。”民國《象山縣誌》卷29記載說:“嘉慶二十五年,秋大疫,石浦尤甚,其癥腳筋抽搐即死。”光緒《樂清縣誌》卷13及光緒《慈溪縣誌》卷55也記載該年當地發生霍亂,說明上海、浙江沿海地區是東南地區霍亂最早的流行地。這和現代學術界認為霍亂是嘉慶二十五年由海路傳入中國的說法完全壹致。(註:陳邦賢:《幾種急性傳染病的史料特輯》,《中華醫史雜誌》1953年第4號。)

道光元年(1821年)霍亂傳播到福建全省。民國十六年《連江縣誌》卷3說:“道光元年,秋收七月至八月大疫,霍亂暴死者眾,福建全省皆然。”民國《莆田縣誌》卷3也說:“道光元年七月八月,全省霍亂流行。”這壹年流行霍亂的地方還有上海地區的南匯、嘉定;江蘇的昆山、太倉、常州;浙江的嘉善、平湖、湖州、烏程、太平以及安徽的蕭縣,成為霍亂在東南地區的第壹次大流行。到光緒朝的中後期,霍亂又壹次在東南地區爆發,流行的地區有上海的嘉定、寶山;江蘇的常州、山陽、高郵以及安徽的蕪湖。霍亂成為晚清時期在東南地區流行最廣、為害最烈的疫病之壹。

(二)鼠疫。

鼠疫是壹種很古老的烈性傳染病,它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黃帝內經》的惡核病:“惡核者內裏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不即治,毒人腹,煩悶惡寒,即殺人。”這是我國古代對腺鼠疫最形象的描述。

東南地區的鼠疫有的方誌記載是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民國《同安縣誌》載:“光緒二十壹年,大疫,鼠先死,染者或腫項,或結核,吐血,流行甚盛。”其描述和《黃帝內經》的記載完全壹致。但東南地區對鼠疫的最早記載並不是光緒二十壹年,而是光緒二十年,地區不是福建同安,而是金門。民國《金門縣誌》卷12對此有明確記載:“光緒二十年,(金門)後浦頭,後水頭,沙尾等鄉,忽發生鼠疫,傳染甚速,死數百人,為金門前所未有。二十壹年鼠疫傳染各鄉,後浦為最。”以後便在福建各地傳播開來。同年,除同安縣外,莆田也發生了鼠疫,民國《莆田縣誌》卷3記載道:“光緒二十壹年鼠疫起。初由梨園子弟在楓亭傳染,載歸已死,船泊河濱,數日之內,河濱人染疫者十餘人,蔓延全城,死百餘人,以次傳染鄉村。”很明顯,莆田的鼠疫是從外地傳入的。

有壹種說法,認為福建的鼠疫是光緒十六年(1890年)從廣東雷瓊地區傳入的。民國《德化縣誌》卷10說:“此疫(鼠疫)始生於十六年廣東雷瓊間,傳染全國通都大邑,每年死以萬計。”有的學者認為:19世紀80-90年代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不斷有鼠疫流行。(註:曹樹基、李玉尚:《歷史時期中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收錄在《中國經濟史上的天人關系》,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年,第107-108、105頁。)因此,福建的鼠疫從廣東傳入是完全有可能的。另有壹種說法認為:近代福建鼠疫是通過海路從香港傳入的,時間是1894年,這壹說法時間上又和民國《金門縣誌》所說相符,未知孰是,待考。

自光緒二十年鼠疫在福建發生後,壹直在福建蔓延,光緒二十壹年在同安、莆田、金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年在廈門;二十六年又發生在德化,據說德化的鼠疫是由永春傳入的;(民國《德化縣誌》卷10)二十九年在長泰;三十年在龍巖等地先後爆發鼠疫,其他地區除安徽潁上在宣統三年有鼠疫發生外,別的地方都不見有鼠疫的記載。

(三)天花。

天花古稱虜瘡,亦稱痘瘡,簡稱痘,是我國古有的壹種接觸性傳染病。三國時的《肘後方》對此已有詳細的記載:“比歲有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載白漿,隨決隨生,不即療,劇者數日必死,療得瘥後,瘡瘢紫黑,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也。”

明清時期,天花是東南地區流行十分普遍的壹種傳染病,普遍叫痘疫,有的地區如福建,也叫痘疹。據記載,明清時期至少有20年,在22個縣中流行過天花,主要流行在浙江、江西、福建這幾個省,為害的烈度也相當大。民國《象山縣誌》卷29載:“乾隆五十年,(象山)痘疫,稚幼十傷其七”;同治《豐城縣誌》卷28載:“乾隆二十九年,(豐城)十月痘疫,小兒傷者無算”;民國《福寧府誌》卷43載:“嘉靖元年,(福寧)痘疹大作,殤者千人。二年亦然。萬歷二十八年,秋冬,痘疹災。乾隆二十二年,霞浦、福安、寧德痘疹大作”;民國《萬載縣誌》卷1之2載:“嘉慶十壹年,夏五月,痘疫,多夭死。十六年,夏痘疫,死者相望。”

我國在宋代已發明了種痘法。《醫宗金鑒》(乾隆四年)載:“嘗考種痘之法,有謂取痘粒之漿而種之者,有謂穿痘兒之衣而種之者,有謂以痘痂屑吸入鼻孔中而種之者,謂之旱苗,有謂以痘痂濕屑吸入鼻孔而種之者,謂之水苗。以上四者相較,水苗為上,旱苗次之,痘衣不驗,痘漿太殘忍。故古法獨用水苗,蓋取其和平穩當也。”可見我國在1739年以前已積累了豐富的預防天花的經驗。

(四)瘧疾。

瘧疾之名始見於先秦典籍,《禮記·月令》已有“寒熱不節,民多瘧疾”之說。明清時期江南稱為瘧,江西稱為瘴。初次記載是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光緒《吉安府誌》卷53:“嘉靖四十年秋,永寧瘴作,疫死千人。”萬歷時期在東南地區有過大範圍的流行。五年(1577年)江西的永新、永寧、福安等地出現大範圍的流傳,造成永寧、福寧“死者無算”,永新“死者不可勝紀”的嚴重後果。(光緒《吉安府誌》卷53;同治《福安縣誌》卷1;同治《永新縣誌》卷26)三十壹年又流行於浙江的嘉興地區,包括嘉興、秀水、桐鄉等縣。這次瘧疾在嘉興地區的流行有壹個***同的特點,即“瘧疾盛行,腹腫則死”。(光緒《嘉興府誌》卷35)瘧疾壹般沒有腹腫的癥狀,只有反復發作後,才會出現脾腫大。疑腹腫是脾腫。

(五)痢疾。

古代的痢疾,明代的《景嶽全書》說之甚詳:“痢疾即經所謂腸澼,古今方書因其閉滯下利,故又稱為滯下,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膿或血,有痛者,有不痛者,有裏急後重者,有嘔吐者,有嘔惡脹滿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熱往來者,態度多端。”從現代醫學看來,這些癥狀壹般是屬於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二類。可見我國古代對痢疾已有相當全面的認識。從方誌記載看,痢疾也是明清時期東南地區流行的傳染病之壹。例如江蘇吳縣“崇禎十四年四月至冬,比戶疫痢,死者十七”。(民國《吳縣誌》卷55)浙江蕭山“康熙二十二年,春夏疫痢大作,死者枕籍。”(康熙《蕭山縣誌》卷9)江西萬載“嘉慶十二年,秋疫痢流行,上鄉死者尤眾。”(民國《萬載縣誌》卷1之2)後果亦是很嚴重的。

(六)猩紅熱。

猩紅熱古稱喉痧,其癥狀古醫書記載是“發於冬春之際,不分老幼,遍相傳染,發則壯熱煩渴,()密肌紅,宛如錦紋,咽喉疼痛腫爛。”明清時期東南地區也有流行,民國《嘉定縣續誌》卷3:“光緒二十七年冬,喉痧證流行”,民國《南匯縣續誌》卷22:“光緒二十八年春,二月至九月,喉痧大作”。從方誌記載看,此病只在光緒時在上海地區有流行。

(七)麻疹。

麻疹俗稱痧子,多見於小兒的壹種急性傳染病。民國《泰寧縣誌》卷3記載“光緒十三年,城鄉麻疫,殤幼孩數百。”上海地區的方誌上記載有壹種病叫紅痧,據民國《寶山縣續誌》卷17說“發紅痧,不能透泄者輒死”,所謂紅痧很可能就是麻疹。光緒二十九年紅痧在上海的嘉定、寶山等地曾經流行過。

(八)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是由於人或哺乳動物感染了血吸蟲所引起的壹種疾病。人得了血吸蟲病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20世紀50年代以前,我國由於血吸蟲病流行十分嚴重,造成疫區居民成批死亡,無數病人的身體受到摧殘,致使田園荒蕪、滿目淒涼,出現許多“無人村”、“寡婦村”、“羅漢村”(腹水肚大如鼓)和“棺材田”等悲慘景象。

1950年,江蘇省高郵縣新民鄉的農民在有螺洲灘下水勞動,其中4019人患了急性血吸蟲病,死亡1335人,死45戶,遺下孤兒91個,呈現出“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