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人心目中的天是什麽樣子的?

古代人心目中的天是什麽樣子的?

早在遠古的時候,人類就對包容和孕育生命的天空和大地充滿了好奇,運用無比奇特的想象力推測和演繹它們的形狀與成分。到了東漢時期,張衡結合古人的智慧和自身的知識發明了觀測天文的儀器——渾天儀。從那以後,人們才開始真正直觀的了解起天空,天的樣子在人們的眼中也變得越來越真實。

那個年代的天和地

張衡那個年代的大多數人對於天和地只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壹種認為:天圓地方,天覆蓋著地。天上的陰陽兩氣互相轉換從而形成了日出、日落,潮起、潮落。這種說法的不足很明顯,天如果是圓的,它無法將四四方方的大地山脈完整的覆蓋。

為了自圓其說,人們將過去的論調作了修改。後來認為天和地都是圓的,天和地就是兩個碗扣合在了壹起。這種新說法認為天和地都是中間高四周低,它們的高度永恒不變。

另壹種說法則是不同的態度:天是圓球狀的,地在天的中央,四周是水,大地浮在水上,天包著地,就好似蛋殼包裹著蛋黃壹樣。這壹論調強調天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整個世界都是混混沌沌的,又稱“渾天”。如果根據現在的科學來評判,後壹種說法比前者令人更加信服,畢竟天空中摻雜著大量的雜質。但是也存在了月亮、太陽、星星起落的疑惑,但總的來說,這種說法成為了引領古代中國天文科學的指導理論。

“渾天”

當時而立之年的張衡在家中潛心鉆研哲學、天文、數學等古籍,經過三年的刻苦研讀,在天文、歷算、陰陽等領域取得了壹定的成績,這為後來的渾天儀的誕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積累和沈澱作用。不僅如此,張衡熱衷於渾天說的研究,對渾天說的傳播起到了推廣的意義。後來,張衡通過研究天體運行規律,根據渾天說的理論以及太陽、星星和月亮的運動規律,發明了渾天儀。

“渾”是圓球的意思,所以渾天儀的外觀就是圓球形的,中間由零散同心圓環組成。直徑為1.3米,用銅制作而成,中心部位有軸貫穿。球上刻有二十八宿、星官圖以及二十四節氣、黃赤道、恒星圈、南北極等。銅球可以旋轉,旋轉的速度是通過漏壺滴水所產生的動力來控制。通過測試和觀察,銅球的運轉情況和天象壹致,所以人們觀察天象再不是壹件困難的事,通過觀察渾天儀就可以俯瞰世界。

人們對於天文探索的追求不斷加深,從漢代到北宋,渾天儀又增加了許多道環。其中北宋的沈括取消了白道環,元代的郭守敬取消了黃道環。從此把渾天儀分為了簡儀和立運儀。對天文的追求是人類的天性使然,沒有崇高文化的追求又怎來繁榮的當今世界,也正是由於古代先人的不斷探索才有了當今的科學技術,但我們頭上的這片星空,卻仍然保持著屬於它自己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