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書的發展史 (要說明文)最好有具體時間如:在……年 書由……變成……

書的發展史 (要說明文)最好有具體時間如:在……年 書由……變成……

書是什麽?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標誌。是人類智慧、意誌、理想的最佳體現。是人類表達思想、傳播知識、積累文化的物質載體。而裝幀藝術則是這個物質載體的結構和形態的設計,是人類的智慧所創造的“第二個自然界”。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淵源,歷史上的中國古籍,天頭地腳、行欄牌界、版式、字體等等,都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審美特色。符合當時人們的需求與審美意識。

20世紀對於人類是壹個重大的轉折時代,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促成了世界性的經濟繁榮,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精神面貌有了更進壹步的提高。隨著新科技革命和信息社會的來到,科學文化的日新月異,人類越來越不滿足僅僅是現實所提供的某些物質條件。近乎於持壹種挑剔的態度去接受經濟高度發達的物質性、精神性的享受。而今的書籍裝幀設計,也只有在不斷更新與提高的基礎上,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

人類的信息傳播從以語言和烽火的方式作為第壹期開始,便逐步進入了第二期的文字和紙的發明;第三期的印刷和出版;第四期的有線與無線電話以及電報的發明應用;直至第五期的電子計算機和集成電路的發明與利用。而今天,我們正處在第四期與第五期的過渡。在以視覺傳達為主的印刷出版物之外,還有以視、聽兩種傳達手段同時運用稱之為多媒體光盤的新型書籍,等等。由此我們應該意識到,所謂現代書籍裝幀將包含著更為廣泛的內容與形式。時代要求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現代書籍裝幀的藝術特性。要看到它的發展,關註它的變化。壹成不變的模式將不復存在。新時期對設計師、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不斷提高充實,豐富自己的藝術積累,又要努力學習與裝幀藝術關聯的科學技術知識。堅持獨立創意,不斷進取,才能將我國的書籍裝幀藝術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創造出屬於新時代的中國書籍裝幀風格,從而在世界文化領域中取得壹個獨特的地位。這是壹項具有現實意義的工作。

縱觀書籍裝幀的發展史,不同時期的書籍,有不同的裝幀概念與形式。

書籍裝幀藝術隨著書籍的出現而逐步發展。裝幀形態與所用的材料因各個歷史時期書籍裝幀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世界裝幀藝術經歷了壹個“原始→古代→現代”的發展過程。原始時期從甲骨刻字,到造紙術與印刷術發明之前的原始裝幀藝術。在形式上都是取材於自然界的現成物質材料,如在石頭、甲殼、獸骨、金屬、陶瓷、磚瓦上刻寫文字,成為當時的“書籍”。在國外有莎草紙書、蠟版書、泥版書、手抄書、羊皮紙書,迄今出土較早的約在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古埃及抄寫在莎草紙上的典籍。公元前2世紀小亞細亞帕加馬城開始制作的羊皮紙,在傳入歐洲後,得到大量推廣,成為華麗的羊皮紙書。在中國出現了簡策、帛書等裝幀形態。在西方,自從人類發明了紙張、印刷術以後,便進入了古代時期到現代時期,以歐洲為中心的書籍裝幀形式,有哥特式宗教手抄本書籍、谷騰堡的平裝本、袖珍本以及王室特裝書籍,接近現代的精裝本形式是在16世紀的歐洲出現的。19世紀末,工業革命之後,西方出現了以莫裏斯、格羅佩斯為代表的最初現代設計端倪的書籍裝幀設計。在我國古代,書籍裝幀經歷了卷軸裝、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只是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我國才有了現代裝幀藝術形式的書籍。

書的結構和形態的演變,展示著人類智慧的足跡。今天,現代印刷裝訂技術的發展與完善,為書籍裝幀設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它促使書籍裝幀設計得到了質的飛躍。然而探討與研究我國古代書籍的裝幀藝術,對我們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書籍裝幀設計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探索傳統的書卷美與現代書籍相融合的方法,是倡導書籍形態變革的價值之所在。

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有以下幾大類:

1.編簡

竹木簡的裝幀形式。古人書寫於竹木簡,以篇為單位,寫完壹篇,以繩作結。編簡成策,第壹策必定要標寫這壹策書的篇名。編簡成策之後,以尾簡為軸心,朝前卷起,裝入帙內,以便收藏。

2.卷子裝

又稱卷軸裝。編簡、帛書的古書裝幀形式。紙書盛行後,也效法帛書,裝幀亦是將寫好的長條紙書,形成卷子形式,故稱卷子裝。流行於隋、唐時期。現在中國畫的裝裱也用這種卷軸形式來保存作品。

3.旋風裝

旋風裝是卷軸裝到冊葉裝的過渡形式。裝幀形式是以壹幅比書頁略寬略厚的長條紙作底,把書頁向左鱗次相錯地粘在底紙上,收藏時從首向尾卷起。它保留了卷軸裝的外形,又解決了翻檢時的不方便。

4.經折裝

又稱折子裝。出現在9世紀中葉以後的唐代晚期。裝幀的形式是依壹定的行數左右連續折疊,最後形成長方形的壹疊,前、後粘裱厚紙板,作為護封。經折裝克服了卷子裝的卷舒不便的問題。

5.蝴蝶裝

適用於雕版印書的特點而創造了蝴蝶裝。此種裝幀形式是把印好的書頁,以版心中縫線為軸心,字對字地折疊。以版口壹方為準,逐葉粘貼,打開書本,版口居中,書頁朝左、右邊展開。宋元時期盛行此裝幀形式。因蝴蝶裝的書頁是單頁,翻閱時,易產生無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裏的現象,閱讀不方便是蝴蝶裝的缺點。

6.包背裝

裝幀的形式是將書頁正折,版心向外,書頁左右兩邊朝向書脊訂口處,集數頁為疊,排好順序,以版口處為基準用紙撚穿訂固定,天頭、地腳、訂口處裁齊,形成書背。外粘裱壹張比書頁略寬略硬的紙作為封面、封底。此裝幀形式緣自包裹書背,所以稱其為包背裝。包背裝的書籍出現在南宋後期。元、明、清也多用此形式。如明代《永樂大典》、清代《四庫全書》等。

7.線裝

裝幀形式與包背裝近似。書頁正折,版心外向,封面、封底各壹張,與書背戳齊,打眼訂線。線裝書既便於翻閱,又不易散破。線裝是中國傳統的裝訂技術史上最為進步的形式,具有典雅的中國民族風格的裝幀特征。線裝書的出現,形成了我國特有的裝幀藝術形式,具有極強的民族風格,至今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是“中國書”的象征。

線裝書的封面及封底多用瓷青紙、粟殼色紙或織物等材料。封面左邊有白色簽條,上題有書名並加蓋朱紅印章,右邊訂口處以清水絲線縫綴。版面天頭大於地腳兩倍,並分行、界、欄、牌。行分單雙,界為文字分行,欄即有黑紅之分的烏絲欄及朱絲欄,牌為記刊行人及年月地址等,並且大多書籍配有插畫,版式有雙頁插圖、單頁插圖、左圖右文、上圖下文或文圖互插等形式。

我國古籍書墨香紙潤,版式疏朗,字大悅目。素雅和端正,而不刻意追求華麗,是我國線裝書的特征。字體有顏、柳、歐、趙諸家,講究總體和諧而富有文化書卷之氣。

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藝術起於清末民初,尤其是受到“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推進以及西方科學技術的影響,在魯迅先生的積極倡導下,陶元慶、豐子愷、錢君掏等等壹大批著名裝幀藝術家們的努力下,中國的裝幀藝術開創了壹個新時代。

1949年以後,出版事業的飛躍發展和印刷技術、工藝的進步,為書籍裝幀藝術的發展和提高開拓了廣闊的前景。中國的書籍裝幀藝術呈現出多種形式、風格並存的格局。“文革”期間,書籍裝幀藝術遭到了劫難,“壹片紅”成了當時的主要形式。70年代後期,書籍裝幀藝術得以復蘇。進入80年代,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推動了裝幀藝術的發展。隨著現代設計觀念、現代科技的積極介入,中國書籍裝幀藝術更加趨向個性鮮明、銳意求新的國際設計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