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認為,記載達摩事跡最早的也是比較可信的典籍當推北魏楊炫之撰《洛陽伽藍記》(卷壹)和唐道宣撰《續高僧傳·菩提達摩傳》,而又以後者較為詳細。以後禪宗,尤其是南宗興盛以來的燈錄、傳記等多帶傳說的成分。依此兩種典籍的記載,達摩主要有以下壹些事跡:菩提達摩,亦作菩提達摩,《續高僧傳》記生於南印度,婆羅門種姓《高僧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1年,231b。 ;《洛陽伽藍記》又稱其為西域沙門、波斯國胡人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26頁。。自幼聰明潁悟,誌存大乘,冥心虛寂,對禪數之學尤其精通。南朝時由海路到達宋境南越,後又從此北行至魏。在洛陽見到永寧寺建築之精美,自言年已壹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遍閻浮所無,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又曾見洛陽所修建之梵寺金剛,亦稱為得其真相。洛陽永寧寺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毀於東魏天平四年(534),達摩應在此期間遊歷嵩洛,其間可能曾到過鄴地。達摩在遊歷中土的行程中,到處以禪法教人。由於達摩禪法與前此流行中土的禪法有異,時人聞所未聞,因此常常受到譏謗。抵魏後,遊嵩山少林寺,在此獨自修習禪定,人稱壁觀婆羅門。道育、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親近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學習禪法的真誠,以衣法相授。又將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弟子還有道副、曇林。東魏天平年間(534~537)於洛陽示寂。《續高僧傳》記“不測於終”,也有記載稱遇毒身亡。
禪宗在中國興盛以後,在達摩身上逐漸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傳說,許多更成為禪門著名的公案。人們熟知的首先是達摩初到金陵(今南京)時與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篤信佛教,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回答這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最古的文獻應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代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以《景德傳燈錄》的記載最為完整,《碧巖錄》又把它作為第1則“頌古”,廣為流傳,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其次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也相當著名。關於達摩晚年的事跡,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在蔥嶺遇見達摩,時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這就是“只履西歸”的傳說。依上所述,關於達摩的事跡可以確定的有以下幾點:第壹,達摩為南印度人,在中國的活動行程大致是由南向北,活動的區域以洛陽為中心,活動的時間大約為公元5世紀末到6世紀初。我們之所以不認為達摩是波斯人,主要根據是從《續高僧傳》所記來看,達摩所傳授的禪法為當時人所不理解,即與當時流行的禪法有所不同,而達摩以前中土流行的禪法主要是安世高所傳小乘安般禪,安世高乃西域僧人。達摩所傳禪法與之不同,地分南北當是可以成立的因素,故認為達摩是南印度人更可信。因此達摩在中土的行程由南向北也可成立。第二,達摩所傳禪法依據的經典是四卷《楞伽經》,其核心內容是“二入四行”。第三,達摩的直接弟子有道育、僧可和僧(道)副、曇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