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歷史文化淵源,精神需求,社會條件
"我的路彎彎曲曲,穿過壹個被樹枝和鮮花遮蔽的山谷,通向壹個佛教靜修處."每當我們攀登武當山、廬山等名山時,總會被山上寺廟的悠悠鐘聲所吸引,被身心的寧靜氛圍所陶醉;每當我們翻開中國的歷史,尋找高僧名流的足跡時,常常會聽到他們在名寺的靈異對話。這些名山無疑是中國旅遊資源的重要寶庫,也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景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引起了歷代眾多學者的興趣。這些名山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將從地理和歷史的角度對名山的形成原因作壹些粗淺的分析和探討。
1人本主義心理學背景
在中國,天空是作為壹種有形的東西被崇拜的。據古代文獻記載,夏朝早已“懲天”,征服了所有部落。在商朝,天被稱為“帝”。在很長壹段歷史時期,從皇帝到將軍再到普通百姓,都把天帝、天神視為最高的神來崇拜。天空崇拜的另壹種具體形式是太陽崇拜。
在原始時代,中國各民族都有崇拜太陽的觀念和活動。例如,內蒙古陰山巖畫中有畫顯示人們交叉頭向太陽環鞠躬,廣西花山巖畫中有畫顯示人們歡呼迎接太陽。在古史記載中,我們還可以找到帝王祭祀太陽和祭壇規模的描述。如《尚書·堯》中有文字記載“客日”在東,“送別日”在西,《禮記·月令》中說“立春之日,才率三公官,九王公大夫迎東郊之日”。
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光明從東方開始,所以在古人的觀念中還有另外壹個內容:東方崇拜,這種崇拜與對山的崇拜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東山崇拜”。比如史書記載,舜有五嶽,泰山是“五嶽”之尊。舜“作巡五年,與於尊之。”《文獻通考》記載“東嶽,其地在東,其地在北,在陰與醜之間,是萬物之常,陰陽交誼之地,也是萬物之祖。”所以歷代帝王在祭奠五嶽之前,必須先祭泰山。崇山的產生有以下幾個原因:壹是山峰高大雄偉,人們很難靠近;第二,山林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獵物和其他重要的生產生活用品,是古代乃至階級社會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依靠,從而導致人們賦予了山以神靈的概念。
中國的崇山觀念有其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本質上說,中國古代的五嶽崇拜是皇帝日常生活中祭祀天地活動在空間和形式上的延伸。如《史記·禪宗》雲:“周觀說冬來,南郊拜天迎長日;夏天來了,只有祭拜的地方。大家都用樂舞,上帝都能得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祀名山,江河,四瀆,江河,淮河,經濟。皇帝稱唐明、比雍,諸侯稱盤公。”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們經常修建唐明、碧雍等宗教建築祭拜天地,而在大型巡行活動中則爬山祭拜天地。《史記》記載了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泰山合禪的活動。據記載,中國歷代帝王的崇山活動都是以山為依托,通過各種宗教建築和儀式活動來表現對天地和權力的崇敬。這裏的山嶽崇拜概念是這壹概念的形式和基礎,其實質是天空崇拜、土地崇拜、國家崇拜以及由此產生的政權崇拜。在中國,天帝經常在山上修建宗教建築,直接將原始宗教與名山聯系起來。如泰山上有李浩祠,有頒布法令祭祀祖先的唐明,有祭祀神靈的玉皇廟和袁俊廟,為後來中國佛教、道教宮觀選擇聖地開了先河,提供了借鑒。
2精神需求
我國大部分寺院都坐落在自然景觀優美、清幽寧靜的山區。山是美的體現,分為“象美、色美、聲美、線美、動美、靜美、味美”等。這種環境無疑為宗教信徒提供了極好的物質條件。
泰山自古以來就是壹座充滿宗教和政治色彩的名山,其山水之美聞名中外。泰山的美在於它的雄偉。其主峰海拔1.524m,有直抵雲霄拔地而起之勢,千裏之外無與倫比。當妳爬山的時候,妳會覺得世界突然變得觸手可及,讓人感到崇高和雄心勃勃。孔子曾說:泰山之石,為魯邦所盼。泰山不僅雄偉,而且美麗。比如範崖,險峻高聳,形似扇子。這裏環境幽靜,風景秀麗,泉水終年清澈。泰山因其高,氣候垂直變化,山腳下是暖溫帶,山頂是中溫帶。山上的薄霧,既襯托出泰山的比天高,又給人以“天堂仙境”的種種遐想。
作為佛教傳入中國初期的佛教中心之壹,廬山自然風光秀麗,以河湖、瀑布、雲霧、山峰聞名於世。李白名篇《廬山送呂氏禦虛舟》,全面描繪了廬山之美。廬山見南鬥,雲長如九面屏風,倒影碧湖深。"。金門大橋通向兩座山脈,銀河墜落的石梁。香爐峰瀑布和它隔著壹段距離,高聳入雲的重崖。朝霞紅了翠雲,鳥兒飛了,也長了。我爬到了頂端。我縱覽全世界,套利永遠不會有回報。黃色的雲被風吹走了數百英裏,壹座雪峰被九倍流的漩渦白色地環繞著。”廬山的霧被稱為天下奇觀,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空無壹物,山在雲上飄,人在霧中遊。想象壹下,生活在這樣壹個人間仙境,修行道。怎麽能不身心愉悅,神清氣爽,神清氣爽?所有的煩惱都隨風而逝,所有的前嫌舊怨,名利都拋到了國外。難怪慧遠和尚“欲往羅浮山、曲洵陽,見祿豐清靜,始往龍泉精舍。”
中國古代的寺廟書院往往位於僻靜之地,也就是閑適之境之外。四面環山,像世外桃源壹樣,給人安全感,也讓人有被吸收的感覺,陶冶情操。這裏植被茂盛,小氣候宜人,僻靜的地方是居住和旅遊的好地方。在這樣的環境中,有助於信教者擺脫“紅塵”,專心修行,從而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如佛教的涅槃境界,即“智慧快樂最自在的境界,永恒的寂靜。”道教比佛教更追求自然環境。道教以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為主旨,認為高山有神仙居住,所以上山采藥、煉丹、修身以成仙。白雲環繞的名山,幽僻塵囂,自然是道家修煉的理想環境。許多名山,如武當山和青城山,都曾是道教的聖地。
3.佛教傳播活動促進了名山的形成。
自佛教在印度產生以來,僧人“走萬裏路”,訪名師,尋名山名勝,總是受到僧人和習俗的推崇和稱贊。自漢明帝“白馬馱經”佛教東傳以來,就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高僧只身前往中國翻譯、傳經。他們投身於佛教事業,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宗教事業的發展,其中在名山傳播佛教的活動往往擴大了名山在民間的影響。
達摩法師曾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駐足,在少室山的墻上講解佛經,悟道,從而使嵩山和少林寺名揚天下。另壹個例子是僧伽提婆、達莫多羅、羅氏等。在廬山解釋過經典和詮釋;來華高僧有安世高、安玄、智樓嘉壹、朱佛碩、鐘真、不空等。正所謂“山不在高,仙不在名”。這些大師居住在名山中,吸引了國內外的宗教信徒前來學習朝拜,所以名山遠近聞名。隋唐以後,日本派遣僧人到中國留學。這些僧人回國後,積極在中國傳播佛教文化。比如中國的壹些佛教名山,在成勛的《西遊記》、《五臺山》等作品中直接宣傳,將它們的宗教影響延伸到了境外,無疑擴大了這些名山的宗教影響。
“壹碗千飯,孤僧行萬裏路。”由於佛教參與道教活動的不懈努力,唐末在中國形成了四大崇拜中心:壹是五臺山——文殊師利道場;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聖聖地;第三是鐘南山——三階教育的聖地;四、陜西鳳翔法門寺——佛骨聖地。到南宋時,已有“五嶽十寺”作為禪宗信徒出行和朝拜的場所。到了明代,遊覽四大名山的傳統已經形成並延續至今。
佛教高僧在壹座名山的成就,為宗教名山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東晉僧人慧遠,24歲就能講經,對艱深的經書也能講解。他在廬山修建托林寺,悉心授課、講學,以其虔誠、學識、機智與亂世的文官武將交往,連殷仲堪、司徒雷登王米、衛戍軍王默等都“飲慕逢德,尊其遠”。他的德行和淵博的學識使人們欽佩他,這對維護廬山佛教活動的良好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慧遠曾經要過西域和印度的梵文典籍。“妙經在蔥之外,關中勝,故來紫石者遠矣。”慧遠還致力於編撰佛經,並撰寫了自己的著作,如《論佛法的勝利》,以至於西方著名高僧羅釋看到後感嘆:“邊民無經,使黑暗與理性得以結合,真是妙哉。”慧遠在廬山居住了36年,潛心弘法,“功名遠播”,使、嵇和尚、、等世界各地的僧尼不請自來,還有慧安等師友,以及壹些以才藝為榮的學者、名人。在慧遠和眾多僧人的苦心經營下,廬山的佛教徒數量大大增加,名聲與日俱增,以至於“外來的僧人在漢朝被稱為道士。每次燒香拜佛,都是向東方致敬,向魯玉娥獻心。”慧遠幾乎成了廬山的象征,他創立的凈土宗是中國佛教十大宗派之壹,在韓國和日本流傳甚廣。自慧遠以來,廬山成為當時中國三大佛教中心之壹,從而在眾多佛教林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毋庸置疑,宗教名山的形成是壹個歷史積澱的過程,是多種物質因素和人為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發掘這些宗教名山的歷史文化內涵,對於宗教名山的保護和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當然,就像蘇軾看廬山壹樣,“從嶺側看,成了峰,遠近不同。”如果從其他角度研究,還可以發現更多宗教山形成的起源。
參考
1謝。人與自然的景觀美學交響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常征。佛教與旅遊[J]。法音,1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