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找五種珍惜動物的名稱,現存數量,主要吃什麽,分布在哪裏!

找五種珍惜動物的名稱,現存數量,主要吃什麽,分布在哪裏!

鹮科——朱鹮

朱鹮

學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別 名:朱鷺 紅鶴 鹮 日本風頭鹮 朱臉鹮鶴

分類位置:

鸛形目Ciconiiformes

鹮 科Threskiornithidae

朱鹮屬Nipponia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瀕危(E)

IUCN瀕危等級:CITES附錄I

國家保護等級:壹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瀕危

朱鹮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陜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鹮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此後對朱鹮的保護和科學研究進行了大量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飼養繁殖方面,於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來,雛鳥已能順利成活。至1995年,我國的野生朱鹮種群約35只,飼養種群有25只,為拯救這壹珍禽帶來了希望。

朱鹮又稱朱鷺,是世界上壹種極為珍稀的鳥,素有“東方寶石”之稱,被世界鳥類協會列為“國際保護鳥”。它過去曾廣泛生活在我國、朝鮮、日本和前蘇聯遠東地區。現在在其他國家早已絕跡,日本只剩下籠中飼養的3只,我國的朱鹮也失蹤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們才在陜西省洋縣姚家溝重新發現了7只朱鹮,當時曾轟動世界。經過悉心保護,數量正在增加。朱鹮長喙、鳳冠、赤頰,渾身羽毛白中夾紅,頸部披有下垂的長柳葉型羽毛,體長約80厘米左右。它平時棲息在高大的喬木上,覓食時才飛到水田、沼澤地和山區溪流處,以捕捉蝗蟲、青蛙、小魚、田螺和泥鰍等為生。朱鹮天敵很多,烏鴉和青鼬常來爭巢毀蛋,傷害幼鳥,所以它對巢區的選擇非常嚴格。朱鹮壹般是壹邊孵卵育雛,壹邊擴大加固窩巢。它5月產卵,每次產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輪流孵卵。大約壹個月左右,雛鳥破殼而出,仍由父母輪班照看,***同餵養。小朱鹮壹個月後羽翼逐漸豐滿,開始學習飛行技術,不久就能獨自外出尋找食物

外形特征:

中等體型(55厘米)偏粉色鹮。臉朱紅色,嘴長而下彎,嘴端紅色,頸後飾羽長,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緋紅。亞成鳥灰色,部分成鳥仍為灰色。夏季灰色較濃,飾羽較長。飛行時飛羽下面紅色。 虹膜-黃色;嘴-黑色而端紅;腳-緋紅。 叫聲:粗啞的咕噥聲。朱鹮是壹種中型涉禽,體長67—69厘米,體重1.4—1.9千克,體態秀美典雅,行動端莊大方,十分美麗動人。與其他 類不同,它的頭部只有臉頰是裸露的,呈朱紅色,虹膜為橙紅色,黑色的嘴細長而向下彎曲,後枕部還長著由幾十根粗長的羽毛組成的柳葉形羽冠,披散在脖頸之上。腿不算太長,脛的下部裸露,顏色也是朱紅色。壹身羽毛潔白如雪,兩個翅膀的下側和圓形尾羽的壹部分卻閃耀著朱紅色的光輝,顯得淡雅而美麗。由於朱 的性格溫順,我國民間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稱為“吉祥之鳥”。

生活習性:

朱鹮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大多鄰近水稻田、河灘、池塘、溪流和沼澤等濕地環境。性情孤僻而沈靜,膽怯怕人,平時成對或小群活動。朱鹮對生境的條件要求較高,只喜歡在具有高大樹木可供棲息和築巢,附近有水田、沼澤可供覓食,天敵又相對較少的幽靜的環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樹上過夜,白天則到沒有施用過化肥、農藥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潔的溪流等環境中去覓食。主要食物有鯽魚、泥鰍、黃鱔等魚類,蛙、蝌蚪、蠑螈等兩棲類,蟹、蝦等甲殼類,貝類、田螺、蝸牛等軟體動物,蚯蚓等環節動物,蟋蟀、螻蛄、蝗蟲、甲蟲、水生昆蟲及昆蟲的幼蟲等,有時還吃壹些芹菜、稻米、小豆、谷類、草籽、嫩葉等植物性的食物。它們在淺水或泥地上覓食的時候,常常將長而彎曲的嘴不斷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壹旦發現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時,把長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憑頭上的羽冠在微風中飄動,非常瀟灑動人。飛行時頭向前伸,腳向後伸,鼓翼緩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時,步履輕盈、遲緩,顯得閑雅而矜持。它們的鳴叫聲很象烏鴉 ,除了起飛時偶爾鳴叫外,平時很少鳴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節,這時成年的雄鳥和雌鳥結成配偶,離開越冬時組成的群體,分散在栓皮櫟樹等高大的喬木樹上去築巢、產卵。這時它會用嘴不斷地啄取從頸部的肌肉中分泌出來的壹種灰色的色素,塗抹到羽毛上,使它的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等都變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壹個圓盤,十分簡陋,外徑73厘米,內徑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為5—20米。巢由樹枝架成,裏面墊以玉米桿、蕨類、細藤條、草葉及草根等,有時也利用舊巢。每窩產卵2—4枚,卵的大小約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藍灰色或淺綠色的,上面帶有黑褐色的斑點。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需要28天。親鳥在孵卵期間經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時縮曲著頸部或將頭部盤起來,有時站立起來舒展翅膀,或者抖動身體。但巢中往往只有壹只親鳥,不孵卵的另壹只親鳥並不在巢邊護巢,夜間則到其他樹上去棲息。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上體被有淡灰色的絨羽,下體被有白色絨羽,腳為橙紅色。出殼後由親鳥輪流將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餵養,性急的雛鳥們則爭著把長喙伸進親鳥的嘴裏,親鳥則使勁抖動著脖子,使食物盡快地吐出來。親鳥在育雛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數為7—9次,隨著雛鳥的迅速生長和對食物需求的增加,後期則增加到每天14—15次。餵完食物後還要幫助雛鳥清理糞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樹枝,使糞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糞便的碎鋪墊物叼到巢的外邊,然後再叼來新的巢材和鋪墊物來補充。雛鳥在親鳥的精心哺育下生長很快,60天後就能跟隨親鳥自由飛翔了。性成熟的年齡為3歲左右,壽命最長的記錄為17年。

朱鹮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陜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鹮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此後對朱鹮的保護和科學研究進行了大量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飼養繁殖方面,於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來,雛鳥已能順利成活。至1995年,我國的野生朱鹮種群約35只,飼養種群有25只,為拯救這壹珍禽帶來了希望。

東北虎

別名:西伯利亞虎、滿洲虎、

阿穆爾虎

科: 貓科

學名: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英文名: Siberican Tiger

東北虎是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平均體長為1.8―2.8米,尾長0.9米,體重227―272千克,最大的記錄體重超過300千克。分布於中國的東北地區,國外見於西伯利亞。棲居於森林、灌木和野草叢生的地帶。獨居,無定居,具領域行為, 夜行性。感官敏銳,性兇猛,行動迅捷,善遊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動物, 偶食小型哺乳動物和鳥。

野生的東北虎幼仔要和母親壹起生活2―3年,學會捕獵本領, 然後才獨立生活。繁殖期冬季,孕期98―110天,每產2―4仔,3―4歲性成熟,壽命20―25年。

野生東北虎現存數量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羅斯,在我國的數量不足20只,朝鮮半島已經再沒有東北虎的蹤跡。

中國Ⅰ級保護動物並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

白暨豚,壹作“白鰭豚”,亦稱“白旗”,屬鰭豚科。

生物學分類

動物界 Animalia、脊索動物門 Chordata、哺乳綱 Mammalia、鯨目 Cetacea、齒鯨亞目 Odontoceti、白鱀豚科 Lipotidae、白鱀豚屬 Lipotes、白鱀豚種 L. vexillifer

學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物種現狀:極度瀕危!尚不能確認是否已經滅絕。目前最後壹次的發現是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擱淺死亡的白暨豚屍體。

白暨豚(bái jì tún),國家壹級保護動物,又稱白豚、白鰭豚。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

為我國特產的壹種小型鯨。體呈紡錘形,長1.5~2.5米,重可達230公斤。吻部狹長,約30厘米,前端略上翹。噴氣孔縱長,位於頭頂左側。眼極小,在口角後上方。耳孔呈針眼狀。背鰭三角形,鰭肢較寬,末端鈍圓,尾鰭呈新月形。身體背面淺藍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余頭在壹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壹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壹胎壹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壹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遊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壹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遊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壹頭活體雄性白暨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取名“淇淇”。科學家對淇淇的行為、生理、包括季節變化規律,血液學、治療、飼養等方面的研究,壹壹填補了對白暨豚知識的空白。我國於當年12月15日臨時增發T.57《白豚》郵票壹套2枚,分別為“悠然自得”和“環遊潛底”,發行量150萬套。隨著“淇淇”在國內外的名聲和影響越來越大,在郵票發行整整壹個月後,又發行SB (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漢的“淇淇”從此成為武漢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同年9月28日發行JP.33《中華人民***和國第四屆大學生運動會》紀念郵資明信片,“淇淇”腰圍綬帶、鰭捧花束,作為該屆大運會的吉祥物亮相郵資圖。2000年2月25日,我國發行2000-3S《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I級)(壹)》特種郵票小版張。小版張含10枚郵票和兩枚無面值過橋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為“白豚”。當時白暨豚整個種群不足百頭!2002年7月14日,“淇淇”離開了我們,白暨豚自然種群的命運再次陰雲籠罩。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往返近3400公裏,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遊的幹流1700公裏江段進行了為期38天的長江淡水豚類考察。這壹迄今最大規模的國際考察活動,旨在找尋長江孕育的兩種淡水哺乳動物,江豚及最瀕危哺乳動物白暨豚。然而,令科考人員失望的是,不但江豚的數量大量減少,整個科考過程也未發現壹頭白暨豚的蹤跡。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暨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此次考察的結果則是0。

根據化石記載,白暨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暨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白暨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布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遊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但長期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域也在逐漸縮小。

IUCN保護狀況變更歷史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數據缺乏(DD)

1986年至1994年:瀕危(EN)

1996年:極危(CR)

數量急降年表

白暨豚目前現存數量很難估計,但壹般認為目前已經絕滅,或僅有數只個體存活。白暨豚已成鯨目動物最瀕危的動物。

1979年:中國宣布白暨豚為瀕危物種

1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暨豚乃違法

1986年:剩余300頭

1990年:剩余200頭

1997年:少於50頭(發現23頭)

1998年:發現數量只剩下7頭

2006年:0頭

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壹般都遠離船只,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身體呈流線型,體態矯健優美。成年白暨豚壹般體長約2.5米,體重100至200千克,雌獸略小於雄獸。至2006年為止,已發現的最大雌獸體長253厘米,體重237千克;而已發現的最大的雄獸體長216厘米,體重125千克。

白暨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壹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遊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遊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暨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遊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暨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遊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遊速。

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壹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壹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

白暨豚吻突狹長,伸向前方,約30厘米左右。其牙齒密密麻麻地排布於上下頷兩邊,***130多顆圓錐形的牙齒。前額呈圓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機中聚焦的透鏡,所以被稱為“額隆”,這是白暨豚發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於頭頂的左上方,呈小長圓形,啟閉自如。平常白暨豚會每隔10至30秒鐘突出水面換氣壹次,在換氣過程中會發出“噗哧噗哧”的響聲。

白暨豚的眼睛位於嘴角的後上方,小似綠豆。外耳廓已經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針眼並且閉塞不通,是壹種痕跡器官。因為白暨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著三對獨特的氣囊與壹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用特制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暨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白暨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壹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著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遊向目標。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壹對聲音,稍候又安靜壹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遊動的方向與速度,白暨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用這獨特的聲納系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系。

白暨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壹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金絲猴

金絲猴(jinsihou)(rhinopithecus)脊椎動物,哺乳綱,靈長目,疣猴科。體長約70厘米,尾長約與體長相等或長些。鼻孔大,上仰。唇厚,無頰囊。背部的毛長發亮,顏色為青色。頭頂、頸、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頭側、頸側、軀幹腹面和四肢內側褐黃色。毛質柔軟,為我國特產的珍貴動物,群棲高山密林中。以野果、嫩芽、竹筍、苔蘚植物為食。***有3種,均已被列為國家壹級保護動物。主要的區別是:川金絲猴(r.roxellanae)的臉天藍色,兩側、胸及後腿金黃色,分布於四川、甘肅和陜西;滇金絲猴(r.bieti)的臉兩側白色,分布於雲南、四川和西藏東部;黔金絲猴(r.brelichi)的兩肩之間有1塊卵圓白毛區,分布於貴州與四川之間。

金絲猴分川金絲猴、黔金絲猴和滇金絲猴三種。(還有壹種越南金絲猴)

金絲猴是很美麗的:天藍色的面孔上嘴大而突出,因其鼻孔極度退化,即俗稱“沒鼻梁子”,因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別稱。古人有人擔心這種特殊的鼻孔下雨時雨水會從鼻孔灌進肚子裏去,所以有古書記載金絲猴的尾巴分叉,下雨時用兩個尾巴尖堵住朝天的鼻孔。其實,在陸生哺乳類中並沒有尾巴分叉的動物,這種說法應該屬於謠傳。

金絲猴的尾巴和身子差不多長,瘦長的身體上長著柔軟的金色長毛,最長可達三十多厘米,披散下來就像壹件金黃色的“披風”,十分漂亮。如此耀眼奪目的外衣使它得到了“金絲猴”的美名。

這些美麗的金絲猴身價非同壹般,它們與大熊貓齊名,被認為是中國最著名的珍貴動物。它們在國家公布的壹類保護動物中名列前茅。

金絲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幾乎與大熊貓同地區分布,同樣怕酷暑耐嚴寒。以家族方式結群生活,最大的群體可達600余只在靈長類中,如此龐大的群體亦屬罕見。

母愛在靈長類中顯得非常突出,母金絲猴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疼愛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總是把小猴緊緊的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絲毫不給它玩耍的自由。在這期間,朝夕相處的丈夫盡管向“夫人”獻盡了殷勤:又是為她理毛、又是為她檢痂皮、但是也別想摸壹摸自己的寶寶,更別提抱抱小猴親熱壹番了。母金絲猴總是抱著小猴,把背朝著自己的丈夫,絲毫不給丈夫撫愛子女的機會。

猴王在群體中享有特權。有則消息是這樣報道的:有壹天傍晚,壹群金絲猴到寨子後面的核桃樹、蘋果樹上偷吃果子被人們發現後倉皇逃跑,不巧被小河攔住去路,大金絲猴壹躍而過,小金絲猴卻跳躍不過去,急的“吱吱”亂叫。過了河的猴王於是發出“命令”,叫壹只公猴過河接應。公金絲猴又跳過河,抱起小猴準備過河。由於心慌失手,把小金絲猴拋落在水中。金絲猴們壹見拼命順著河邊跑去搶救,在下遊把小金絲猴救上岸來。那猴王氣勢洶洶地走進那只公金絲猴,“啪啪”就是兩耳光。公金絲猴自知有錯只好規規矩矩的接受懲罰。

金絲猴的記憶力特別好。動物園裏曾經發生過這樣壹件事:壹只猴王脾氣很壞,抓、咬飼養員。飼養員很生氣,有壹次懲罰了猴王打了它的屁股。後來飼養員調到其它單位工作去了,事隔半年,他回來看望金絲猴,猴王在眾人中壹下子認出了他,為了報仇急忙尋找土塊作為“武器”朝那位飼養員頭上仍去弄得飼養員哭笑不得。

金絲猴主要在樹上生活,也在地面找東西吃。主食有樹葉、嫩樹枝、花、果、也吃樹皮和樹根、愛吃昆蟲、鳥、和鳥蛋。吃東西時總是吧噠嘴顯得那麽香甜。

金絲猴為我們的大自然增加了無限歡樂,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金絲猴,保護大自然。讓金絲猴成為我們人類忠實的夥伴,和我們歡樂與***,***同生存!使人類和動物之間更加親密!

金絲猴的學名是Rhinopithecus roxellanae,英文名是Snub-nosed Monkey/Golden Monkey。金絲猴是我國特有動物, 屬國家壹級保護動物。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余只;黔金絲猴僅見於貴州梵凈山,數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布於四川、陜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 金絲猴多次外借到國外展出,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和較大的轟動效應。

物種名 黔金絲猴

學 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英文名:Guizhou Golden Monkey

別 名:灰金絲猴 白肩仰鼻猴 牛尾猴 線絨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屬 仰鼻猴屬 Rhinopithecus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壹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體型近似川金絲猴而稍小,但尾較之更長。體長為637-690mm,尾長846-905mm。吻鼻部略向下凹。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兩肩間有壹白色塊斑,肩毛長達160mm。體背灰褐,有的具黃的色調,從肩部沿上肢外側至手背,由淺灰褐漸變為黑色,下肢色澤的變化與上肢相同。頸下、腋部及上肢內側金黃色,股部灰黃。尾基深灰色,至尾端為黑色或黃白色,胼胝周圍黑色。幼體色淡,通體銀灰,頭頂灰色,四肢內側乳灰。尾深灰至尾端為黃白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凈山。現在的具體分布地點主要在江口縣的月亮壩、柏枝坪;松桃縣的泡木壩、田家壩、白雲寺、牛鳳包;印江縣的亞盤嶺、淘金河上遊和護國寺。

生活習性

棲息地的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活動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絲猴都要低,多棲於海拔500-800m河谷闊葉林,夏季則多見於海拔1400-2200m左右的闊葉混交林。也偶見於村寨附近。多為群居性。壹般約150-250只,壹個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變化。活動範圍大,最大群有400多只。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為植物性的葉、芽枝、果實及樹皮。雌猴發情季節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敵有豺、大靈貓和雲豹等。

種群現狀

梵凈山的黔金絲猴,據1991-1993年考察有3個猴群,總數約550-600只,數量增長緩慢。據Eudey1987年估計黔金絲猴的總數不超過500-670只。1995年對黔金絲猴進行了系統考察,確認黔金絲猴現存約750只,組成20多個家族,活動範圍約4萬公頃(周曉農等,1995)。

致危原因

1. 在建立保護區之前,由於采伐使森林遭受破壞,尤以北坡較為嚴重,加上采礦等經濟活動對自然植被的破壞,至今尚未完全恢復;

2. 在梵凈山捕殺黔金絲猴的情況也常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1962-1977年就獵殺317只之多。建立保護區後亂砍濫伐尚未完全制止(唐錫陽,1982)。盜獵現象至今也未根除,如在1983、1984、1994年都曾發生過獵殺事件。但總的說來保護還是有所加強,每個猴群也有壹定數量,這給種群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現有的保護措施

黔金絲猴已被列為國家 I 級重點保護動物。1978年在貴州產區建立了梵凈山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1300公頃,主要是保護黔金絲猴和珙桐等珍稀動植物及其森林生態系統,1986年又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建立後,保護工作有所加強。通過宣傳教育,和貫徹有關法規,提高了當地群眾對保護珍稀動物的認識。同時,對亂砍濫伐和盜獵者又繩之以法,如1984年對壹起獵捕2只黔金絲猴(致死1只,致殘1只)立案後,受到了法律制裁。因此,金絲猴的保護已做到家喻戶曉。

建議的保護措施

需進壹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法制,嚴格管理,對非法獵捕的盜伐者應予嚴懲。除了重視對它們本身的直接保護外,也不能忽視對它們賴以為生的棲息環境的保護,特別是猴群主要活動區域和越冬區域的森林保護,否則其種群將得不到恢復和發展。在其分布區內,還應經常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幹部和群眾遵紀守法,愛護珍稀動物的自覺性。還應加強對黔金絲猴的生態學研究,尤以種群生態、增長模型和動態研究,不斷地給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但是,對於發展飼養繁殖包括保護區內,都必須嚴加控制。

滇金絲猴

學 名:Rhinopithecus bieti

英文名:Black Snub-nose monkey

別 名:黑金絲猴 黑仰鼻猴 雪猴 花猴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屬 仰鼻猴屬 Rhinopithecus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壹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雖名為"金絲猴",實際並無金黃色的毛。身體較川金絲猴稍大,體長740-830mm,尾相對較短,略等於體長,約510-720mm,但比較粗大。身體背面、側面、四肢外側,手、足,和尾均為灰黑色。在背面並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長毛。頸側、腹面、臀部及四肢內側均為白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瀾滄江與金沙江之間雲嶺山脈主峰兩側的高山深谷地帶,面積約20,000km2,向北伸長達西藏境內的寧靜山脈,包括雲南德欽、維西、麗江、劍川、蘭坪、雲龍等縣,以及西藏芒康縣境內。

生活習性:

棲息於海拔3,300-4,100m 左右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是目前發現的居住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滇金絲猴的猴群不大,多為20-60只,尚未發現有150只以上的大群。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體,有社群等級行為。無明顯的季節性的垂直遷移現象。活動範圍猴群大小有異,約20-133.4 km2,其平均密度為1.12-2.5只/ km2。主食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的花苞及葉芽苞,也食松蘿和樺樹的嫩枝芽及幼葉,5-7月還吃箭竹的竹筍和嫩竹葉。11月中旬所觀察到的社群中,成年雌猴幾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較整齊,據其形態,估計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於它們棲息地比川金絲猴海拔高,故產仔要遲2-3月。

種群現狀: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調查報道(李致祥等,1979;馬世來等,1984-1985;楊德華等,1981;白壽昌,1988;王應祥等,1985-1988),滇金絲猴僅分布於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雲南雲龍壹個狹窄的高山深谷地帶,猴群數量較少,壹般僅20-60只,很少超過100只大群,估計種群總數在雲南難以逾越1,000只(白壽昌,1988);西藏芒康約1,000只(尹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