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侘寂—現代極簡文化的靈感來源

侘寂—現代極簡文化的靈感來源

我們在看壹些家居設計,或者藝術設計的時候,偶爾會看到壹種風格叫侘寂。如果我們並不是很清楚的時候,設計師們會換壹種說法告訴我們——妳也可以理解成極簡。 侘寂是日本漢語詞匯,是壹種審美體驗 在清朝的時候,當中國人正推崇精致的花紋的青花瓷的時候,日本卻花了大價錢從中國買了壹些並非當時中國主流的陶碗、茶碗。 其實來源於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否定 宋代以後,日本人從中國買回去的,幾乎都不是中國主流的東西。如果妳帶著明代人的審美標準去參觀日本國立美術館,會覺得很奇怪。日本人為什麽要把二流貨色當成國寶呢? 所以,今天中國人會覺得日本保存了很多中國沒有的古籍,還有已經失傳的藝術形式,比如禪宗畫。這不是因為他們保存文化傳統的意識更好,而是因為他們選擇的標準跟我們不壹樣。我們忽視的,正是他們珍視的。 比如說南宋的僧人畫家牧溪,他的畫在中國幾乎失傳,在日本倒成了「 ”日本畫道的大恩人”。日本著名的美學家柳宗悅,幾年前去看牧溪的畫,看了好久好久。他最後說,牧溪的故鄉在日本。他的意思是說,中國人不認可牧溪,就算他生在中國,但是他的藝術、他的精神是屬於日本的,他的故鄉就在那裏。 日本人為什麽要買中國人看不上茶碗?要推崇進不了中國繪畫史的牧溪? 因為他們雖然向中國學習,卻又不希望被中國徹底同化。他們需要從大山旁邊再起高峰。中國這麽偉大的文明,日本想要擺脫它的影響,建立自己的文化,妳想,這得有多難,他們的否定得有多決絕。 從豐臣秀吉的時代開始,他們就不再亦步亦趨地效仿中國。不是中國說什麽好,他們就學什麽,而是拿當時中國二流的東西,跟中國強大的主流文化對抗,靠否定創造自己的文化。 中國茶剛傳入日本的時候,日本也流行過奢華的茶室。豐臣秀吉在他著名的北野大茶會上,就擺出了壹個完全用黃金打造的黃金茶室,奢華至極。而豐臣秀吉的茶師、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選擇了跟豐臣秀吉完全相反的畫風。他簡化茶道,用樸素的道具,建簡陋的茶室,就是要否定「 ”黃金屋”這種審美。樸素否定奢華,簡化否定繁縟,日本茶道也就徹底脫離了中國的茶文化。 侘的本意是簡陋。中國有壹個詞叫「 ”秀外慧中”,日本茶道就是「 ”陋外慧中”,追求壹種不要繁華、不要裝飾,直指本源的精神。這就是侘。寂的本意是舊的。在能樂表演中,慢慢地延伸出了壹種美學含義,簡單來說就是滄桑美。外表衰朽、老舊,不會減損這種美,反而會強化這種美。侘寂的作者科倫是這麽區分侘和寂的,他說:侘是空間的,寂是時間的;侘是哲學的,寂是美學的;侘是主觀的,寂是客觀的。 這樣壹個古老的、日本的美學概念,為什麽我們今天要討論它 為什麽侘寂這個古老的美學傳統,能在現代商業社會復活? 妳肯定見過那種極簡風格設計,今天它已經成為流行了。最典型的要數日本某品牌了,白色、簡單、樸素、自然……妳想想,這個品牌是不是在很多方面都很像日本茶道?這就是現代社會中的侘寂。 為什麽侘寂能這麽自然地融入現代社會? 這是因為侘寂跟西方的現代主義不謀而合。說得再直白點,就是侘寂很適合工業化、商業化的現代社會。科倫在書裏專門比對了侘寂和現代主義,概括出了它們的五個***性。 第壹,它們都反對時代主流的、固有的感覺。現代主義是要遠離19世紀以來的古典主義,在審美意義上主導了20世紀全球現代化的進程。侘寂舍棄的是16世紀來自中國的完美和奢華,在審美意義上主導了16世紀之後日本的發展。 第二,它們都適合人造物,適合空間和設計。 第三,它們都回避多余的裝飾。這兩點,放在室內設計中妳就好理解了。壹間房子,把白色當成主色調,裝飾很少,妳用極簡、侘寂、現代來形容它,好像都可以。 第四,它們都有能讓妳明確把握的特點。侘寂是陶的質感,質樸的、殘缺的,是千利休陶碗的樣子;現代主義是金屬的質感。舉個例子妳就明白了。中國有壹個當代藝術家,用金屬制作古代的觀賞石。他這樣表達之後,賞石就不再是古老的傳統,而是現代的藝術。 第五,它們都是抽象的、理想的美。侘寂和現代主義的美,都得放到特定的環境中,妳才能體會到。現代藝術博物館裏那些東西,像杜尚的小便池、金屬的裝置,從博物館裏拿出來,壹般人就不會覺得它是藝術。在博物館裏,人們已經預設了「 ”這是藝術品”,所以才會覺得這些作品有意義,有美的價值。同樣的,如果沒有茶道構建的環境,我們也不會覺得茶道裏茶碗、茶師的動作能帶來審美的體驗。 都市越繁華,人們越會對侘寂產生***鳴 在熱鬧、擁擠、嘈雜的環境裏,只有保持自我,才能夠爭取空間。我們需要對比,需要不同。各種思想和方法都可以試試。搖滾、朋克是表達自我,奇裝異服是表達自我,侘寂的家居裝飾,也同樣是表達自我。越平庸,就越要反叛;越熱鬧,就越要冷淡。 在極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裏,人才會有這種擰巴的需要。我們向往旅遊宣傳片上的碧海藍天,也離不開城裏的大超市。最好是在喜馬拉雅山顛,也能享受便捷的服務,這才是完美的生活。這種生活,過去不能滿足,但今天慢慢變成可能。 服務業越來越發達,生活越來越便利。洗衣、做飯這些生活瑣事,打開手機就能找到人幫妳解決。所以,我們可以壹邊過著世俗的物質生活,壹邊享受原本宗教苦修才能夠獲得的精神滿足。 這樣矛盾的社會,更需要侘寂這個美學概念。 侘寂本來就誕生在否定中。在矛盾和對比中,它反而能夠展現出更大的力量。 日本的茶室,就是壹個茅草房子,如果建在山野村邊,它和周邊的環境融為壹體,它沒有力量。茅草房子壹定要建在市中心,才侘寂。這跟中國的山水畫很不壹樣。山水畫裏,人和房子都只是壹個小點,要跟自然萬物融為壹體。 我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實際上就是找到物質和精神合適的比例關系。我們心裏就像有壹個天平,物質的壹邊堆的越來越重,精神的壹邊也要跟著加碼。侘寂就是滿足精神需要的壹種方法,而且是最適合現代社會的方法之壹。人們越是需要侘寂,侘寂越得保持高冷。所以,現代社會中的侘寂不是更庸俗,而是更脫俗了。 文章部分來源:倫納德·科倫 劉玄 楊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