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封建文化的繁榮。桓寬《鹽鐵論·剌權》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漢嚴忌《哀時命》:“下垂釣於溪谷兮,上要求於仙者。”可見,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也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普及起來。
考古發現的漢代畫像石圖案中,很多題材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其中也有很多圖案是反映釣魚活動的。如山東滕縣馬王漢墓出土的畫像石釣魚圖。畫面上,垂釣者正在起釣竿,把上鉤的壹條大魚提出水來。
在廣泛開展釣魚活動的基礎上,漢代釣魚技術已有新的進步。西漢時成書的《淮南子》壹書中,記有壹種利用谷殼浸水加熱後拌以昆蟲油脂等配料、再經發酵而制成的誘餌集魚的方法,很類似現代釣魚時常用的“撒餌作窩”方法。
東漢王充《論衡》壹書中記有當時發明的壹項誘魚新技術,是利用魚類色感靈敏的特性研制了塗有紅漆的木魚模型,放入水中後隨水流而浮動,以此來招引魚類攝食。這種方法;很類似於當今的模擬餌釣法。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的動蕩以及朝代更替的頻繁,使釣魚活動受到了壹定的影響。但是這項活動並沒有因此而間斷,很多誌士文人仍操竿於江河之濱,寄情於湖海之畔。如魏文帝曹丕、晉代潘尼,潘嶽、南朝的沈約,劉孝威、戴嵩、張正見,陰鏗等著名人士都喜愛釣魚,並且寫出很多以釣魚為題材的優秀詩篇。
隋唐時期,封建文化日趨繁榮。釣魚活動也作為當時人們文化生活的壹個方面而開始活躍起來,並在釣魚制作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據研究,唐代已經發明了輪竿,當時稱之為“釣車”,陸龜蒙在《漁具詩》中特別描述了日夜裏使用輪竿釣魚的情景。輪竿的發明在古代釣魚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代表高度文學藝術水平的唐詩中,有很多以釣魚為題材的佳作。比如:自號“煙波釣徒”的張誌和寫了《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糾雨不須歸”。著名詩人柳宗元作《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1]此外,還有儲光羲、沈全期、杜甫等很多詩人都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可見,在唐代釣魚這項娛樂活動不僅被誌士文人所青睞,而且為眾多的人們所喜愛。
北宋時期釣魚活動開展得最為活躍。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宦慰曾開設金明池和瓊林苑為收費釣魚場,並且設置了專門出售釣魚牌的機構——池苑所。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售票釣場了。
河北出土的釣龜紋瓷枕上,有壹兒童弓身立於岸邊執竿垂釣,水中三條栩栩如生的小魚正在爭吞釣餌。這件宋代釣魚紋瓷枕不僅是瓷器史上的代表作之壹,而且也是釣魚史上—件難得的稀世珍寶。
宋代大量的有關釣魚的繪畫,瓷器圖案以及文獻記載,突出地反映了這時期釣魚活動和垂釣教術的全而發展。
元明清時期,是我國釣魚史上繼往開來的時期。在兩宋的基礎上,明清時期的釣魚活動更為普遍。不僅詩人畫家喜好釣魚,很多婦女兒童也都加入了釣魚的行列。清代吳友如的《婦女釣魚圖》和《稚子作釣鉤圖》,再現了當時豐富多采的釣魚活動。